第2章 牛蒡(1 / 2)

当天下午到了大西北沟村的贾晓臻也是第一次见到牛蒡。尽管他是作为“人质”,他并没有受到什么虐待,在拖拉机拖斗上,他与王世富、王世坨等老乡们唠起了嗑。

“王理事长,一看你就是德高望重,你看专业合作社成员们那么听您话,你有什么窍门啊?”贾晓臻在大学就养成了善于与农民打交道的习惯,之所以勇于做人质就想彻底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他先与理事长扯起来话题。

“啥德高望重,一心想给老少爷们办个好事,没想到碰上李兆平这个鳖羔子。”王世富闷声闷气地说,“王理事长您先别着急,咱们先把这事情理一理头绪,看看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小贾说道,“你先给我说道说道牛蒡是个什么蔬菜?”

王世富一挥手命令拖拉机司机,“先去牛蒡地!”心里却在骂市外贸公司,来了个乳臭未干的小子,连牛蒡都不清楚是个啥东西,能调查出个啥门道来。

小贾来到了大西北沟村的牛蒡种植基地,眼前是一望无际的绿色田野,牛蒡的叶子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下了拖拉机,小贾迫不及待地上前请教。

“王理事长,这牛蒡看起来真不错!您能给我讲讲它的种植情况吗?”小贾好奇地问道。

王理事长说:“这块牛蒡地属于晚收的,它喜光、喜暖、喜湿,对生长环境要求挺高的。咱这儿的气候和土壤条件还算适合,所以种出来的牛蒡品质不错。”

小贾点点头,接着问:“那这牛蒡都怎么种和管理啊?”

老王耐心地解释道:“种植牛蒡要先选好地,整好地,施足基肥。播种的时候要注意密度,后期的田间管理也不能马虎,浇水、施肥、除草、防虫,每一项都得精心照料。”小贾一边听一边认真地记录着。

“那咱的牛蒡这不是很好吗?”小贾问王理事长,

“对啊,可李兆平这小子就是鸡蛋里挑骨头。”一边的王世坨答道。

“王理事长,您看我晚上能不能借理事会电话用用给农大教授请教一下,只打传呼,不会浪费咱理事会的电话费,可以吗?”其实,小贾藏了个小心思,他要给毛副部长打个电话,聆听下一步指令。

“好吧,晚上你就住在理事会办公室吧,世坨负责照顾!”王理事长吩咐道,小贾暗暗叫苦,什么照顾,是看押好不好?!

离开种植基地,到了理事会,小贾很大方地拿出十元钱,“世坨,晚上买个啤酒咱两个抿一口,如何?”在路上,小贾已经轻松地套出了王世坨的身世,35岁,未婚,身高1.48米,爱好喝两口。作为王世坨来说,反正在哪儿也是一个人睡,这城里来的小青年也爱喝两口,难得这么个好差事!

小贾也明白,因为是“人质”,现在全村上下都在等上访结果,自然理事会没有什么招待,所以小贾率先掏出钞票。

王世坨买回来酒菜丰富得让小贾大吃一惊,一瓶松江老烧酒、一只鸡、二碟小菜、半块卤肉,还有地里刚拔出来的一扎小葱。

“老王,我敬重你!先走一个”,两人整了个大碗,小贾率先一口干了一杯酒。

“这哪行啊,我先敬你一个!”王世坨何时这样被人高看过,所以一听被敬酒,立时慌了神,赶紧喝完一杯后又补了一个。

“老兄,我敬重你是个汉子,今天的上访我看您一直冲在前面,绝对是男人!”小贾的说话水平绝对不是一般人能比较的。

几句暖心的话让世坨心里得到极大满足,加之小贾的酒量又实在地好,没出过镇几次的世坨哪里是小贾的对手,一会儿便醉得呼呼大睡了。

小贾抓紧时间给农大农业专家张风敏教授打招呼,小贾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张教授,您能给我讲讲牛蒡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吗?”

张教授顿了顿,说道:“牛蒡在我国其实是原产植物,近年来,牛蒡这种曾经不起眼的植物,不仅在国内价格不菲,还大量出口到霓虹国,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新途径。”张教授随后慢慢地给讲了起来。

牛蒡在我国的发展可以说是经历了一个从被忽视到重视的过程。过去,它只是一种野生植物,没有被充分开发利用。但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和对农产品价值的深入挖掘,牛蒡的价值逐渐被发现。现在,它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

回溯到一千年前,它在国内一直未受重视,只是在田间默默生长的杂草。直到霓虹国人发现了它的价值并进行改良,牛蒡的命运才开始发生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对牛蒡的认识逐渐有了改观。如今,江北省和岳东两省成为我国牛蒡的主要种植地区。特别是江北省的北郏县,牛蒡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3万多亩,形成了规模化的种植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