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西戎异类,大周故土(1 / 2)

皇城翰林院内,一场迎接西戎上贡使团的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礼部尚书与翰林院掌院学士联袂,各部主事、翰林院侍读、修撰等一众官员各司其职,确保西戎上贡使团的迎接与见驾能万无一失。

从城外的迎接仪式,到使团的驻扎安排,再到人员的严密护卫,以及各项繁琐文书的整理,每一个环节都显得至关重要。

新上任不久的姜纶,虽初来乍到,但很快就熟悉了各项事务,如今在整理文书和编撰工作方面已是驾轻就熟、得心应手。

手中的毛笔虽未停歇,然而他的思绪却早已飘到了兴远侯府,不禁开始遐想,大伯母与母亲此时在薛府提亲,不知进展到了哪个环节。

“姜大人,劳烦您过目一下这份文书。”一个温和的声音在姜纶耳畔响起。

说话的是翰林院检讨王世伦,他与姜纶同科,是二甲进士出身,鲁城人士,比姜纶稍长几岁。

此次高中后,他便将老家的妻儿一同接到了京城,一家团聚。

此刻,他手中递过来的是一份经过精心修改和拟定的赐婚圣旨,上面赫然写着李昀婷被封为咸宁公主,即将和亲远嫁西戎左贤王。

王世伦眉宇间流露出一丝诧异,他低声说道:“听闻那西戎左贤王已年近古稀,这咸宁公主若非行事荒唐,又怎会落得如此下场。”

当日前往琼林苑向陛下请愿的学子中,王世伦也是其中之一,他对于李昀婷的所作所为始终抱以鄙视的态度,认为她完全是咎由自取。

"然而,对于已经逝去的人,我们无力回天,只能寄望于咸宁公主能为两国的邦交贡献一份微薄之力,避免再生纷争。"姜纶环顾四周,谨慎地压低了声音说道。

"我看难。"王世伦并不敢如此乐观地看待这个问题,抿着嘴说道。

对于此次西戎使团入京,朝中的臣子却是喜忧参半,心里都压抑着一股不安。

……

距离大周京城十里外,西戎使团正缓缓沿着官道向京城进发,他们身上穿的都是番邦特有的马靴与高帽,魁梧的身躯与粗犷的面容,吸引了大周道路两旁百姓的纷纷注视。

队伍中,努尔哈都的身影尤为显眼,他高大的身躯,如雄鹰般锐利的眼眸,即便在人群中也如鹤立鸡群,显得与众不同。

这一路,他并未选择骑马,而是步行而来,随着使团一同踏在这漫长的大周官道上。

这条道路漫长而绵延,从边关塞外一路延伸至青山绿水之间,每一步,他都在深深感受着这片土地给他带来的触感,仿佛在与母亲的故土进行一场无言的对话。

他清晰地记得,母亲有一个美丽的汉名——清芬,郑清芬。

母亲在临终前,心中最后的愿望就是能回到大周,回到那个曾经充满了小桥流水记忆的家乡。

然而,这个愿望最终未能实现,成为了她一生的遗憾。

而现在,努尔哈都踏上了这片母亲魂牵梦萦的土地,也是他母亲、外祖的家乡。

沿途休息,使团的正使总是毕恭毕敬地为努尔哈都备妥干粮与清水。

那些都是晒得恰到好处的牛肉,以及烤至金黄酥脆的馕饼,西戎人世代都以此为主食。

“台吉,请移步到马车内休息,”正使轻声建议道,“我这就吩咐侍女前来服侍您。”

努尔哈都微微抬手制止,正史便鞠躬行礼,缓缓退下。

台吉是当地对贵族的尊称,但这样的礼遇却不是他自幼就享有的。

母亲刚生下他时,连一块干净的襁褓都没有,只能用晒干的野猪皮将他紧紧裹住。

他的父亲,左贤王扎和木,仅是匆匆一瞥,便随口为他定下了名字——努尔哈都,这个名字在西戎语中即为“野猪皮”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