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归来之时天地覆(2 / 2)

最后宗氏实在无奈,含泪表示同意李十二出仕幽州,这一年已经是天宝十一年(752)的夏天了。

李白一路向北,直到十月才抵达幽州节度使幕府。

安禄山恰好去了长安,何昌浩热情接待了他,并带他参观了军营和训练的士兵。

李十二发现这里的士兵训练有素,即使将军不在,也都军纪严明。

李十二在幽州地界的时候,还发现了街巷里有很多的铁匠铺和丝绸铺。铁匠铺里成批地打造兵器,而丝绸铺里的匠人们则没日没夜地生产官服。李白不解曾去询问,却得不到任何答案。

李白在此地,还巧遇老友崔宗之的爱子崔度,他在这里做了一名小官。二人相认后十分激动,李白依稀记得十几年前去崔宗之家,崔度还是个十几岁的少年。

闲聊之后,崔度说找个隐秘的地方去说几句话。他们骑马出城,崔度告诉李白安禄山久畜谋反之心,更兼掌控朝廷一半以上的兵力,在边境多次挑衅邻国挑起战争,武力镇压后向朝廷表功。并且,安禄山暗自积蓄自己的力量,壮大军队,囤积粮草,为的就是将来进军长安的那一天。

李十二听罢大惊,说难怪看到好多私造兵器和官服的铺子。

李十二还不知道,这件事在这里已经不是什么秘密,并且每次有去长安通报安禄山谋反的人,都被押解回此地由安禄山处置——李隆基已对安禄山无限信任,他不信安禄山会有谋反之心。

李十二顿觉脑中一空,不仅他实现抱负的机会没有了,可能在某一天,这个国家都没有了。他俩商量着,至少此地不便久留。崔度转天向幕府告假回家探亲,李十二也辞别了何昌浩,以妻子生病需要回家照顾,离开了军营。

此时的朝廷中,李林甫已死,杨国忠接替他继任宰相。

李林甫虽为人奸诈,但手段了得,在任时至少可以权衡内外,平衡各处关系,很有政治手腕。

杨国忠连字都识得不多,毫无大局观,杨国忠想独揽大权,并且杨家上下把安禄山完全当成了狗,而不是政治盟友,这引起了位高权重的安禄山的极大不满,杨国忠和安禄山于是互相记恨。

李十二从军营一路回到家中,跟妻子宗氏说了在幽州的见闻。两人都认为,一旦将来出现变故,他们一定要远离都市,去偏远的山区或者镇子上会更安全。

正巧前不久,李十二的从弟、宣城郡长史李昭邀请李十二去宣城玩玩。

宣城距离开封五百多里,历史悠久,交通发达,李十二觉得可以去宣城看看,如果那里很好的话就让妻子卖掉家中的酒庄和田产,因为万一遭遇战争,那一切就都没有了。

李十二在秋天时候到了宣城,他见到了从弟,也遇到了许多崇拜者。

宣城气候湿润,风景宜人,适合居住。

李昭给李十二找了一处很好的房子,希望他能长居于此。住了一段时间,李十二确实喜欢呆在此地。可是幽州的经历让他总是忧心忡忡,他得不到真正的安宁,因此他一直没有把妻子宗氏接来宣城。

闲来无事的时候,李十二就去附近的县城走一走。

他去了南陵县、秋浦县、泾县,还在泾县结识了性格开朗、学识渊博的县令汪伦,汪伦也很早就读李十二的诗,对他的到来非常欣喜。

他们一起来到县里一个叫桃花潭的地方,那里风景秀丽,在一间茅屋里,他们畅谈古今,饮酒作乐,不觉几日一晃而过。

李十二要离开泾县,和汪伦道别。汪伦召集了许多村民,当李白上了船时,在岸上一边唱歌,一边挥动胳膊拍手踏脚,这是当地人送别好友的一种方式。

李十二眼含热泪,非常感动,随即赋诗一首《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宣城的时光虽然静好,但是李十二始终关心长安的政局。

他无法向朝廷告知真相,无法从军报效国家,每日饮酒虚度,用他的话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当李十二准备离开宣城时,他的一位远房族叔李华经过宣城,叔侄二人在此会面。

李华在朝任监察御史,当然知道一些内情。

李华说现在朝廷内部乱成一锅粥,杨国忠肆意调动军队,前两年在南诏国被打得大败,惹得南诏王一怒之下占据整个云南之地。

天子每日贪于酒色宴乐,政事不问,百姓生活贫困,民不聊生,流民遍地都是,这个国家已经大厦将倾、摇摇欲坠了,而更加危险的是,安禄山已经集结军队,随时准备剑指长安了。

李十二忧心更甚,却无计可施。

……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春,许仙结束与两女在大漠戈壁、突厥草原、西域各国、天竺诸地的云游,重归中原。

夏初,公孙佳人返归公孙世家山门。

夏末,梨涡以黑发黑眸的娃娃脸女子身份出现在圣教,并被魔教三神明共指定为新任圣主。

秋初,新任圣主梨涡决心收复圣教之前收缩失去的洞天秘境,掀起来继圣主伽蓝之后的第二次轰轰烈烈的“道魔之战”。

同年十一月,以唐将安禄山、史思明为首统率的二十万精锐发动叛乱,气势如虹向中原进发,所过州县望风而降,兵锋直指长安,扭转李唐盛世的“安史之乱”骤然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