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7章 临福山闻青州落幕(1 / 2)

第657章 临福山闻青州落幕

其实与其说是张鹿安成功说服了黄蜚,倒不如说是黄蜚自己的内心里,原本就有一份忠义之心和不甘之意的驱使。

正好遇到张鹿安所请,黄蜚顺从两名部下薛去疾和唐世荣的意思,让他们留下来,并调拨了40艘战船给他们,让他们随同张鹿安北上,不过算是顺水推舟而已。

有了海船的加持,张鹿安再也没有了后顾之忧,便让陈利六带着第一协将士,从内河船只换乘到薛去疾和唐世荣的海船上。

让牟国卿和孟大江带领水师返回浮山,加强浮山的江面防守力量。

本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张鹿安对薛去疾和唐世荣,非常信任,引为知己。

张鹿安了解到,薛去疾和唐世荣都是辽东人,一直都是东江水师中的一员,都是具有十余年的航海经验,唐世荣更是石城岛人,对于石城岛和大、小长山岛一带非常熟悉,跟张鹿安介绍了很多关于东江海岛的知识。

有了薛去疾和唐世荣两名拥有丰富海运经验的将领的帮助,张鹿安率领的浮山军,很快就来到了芝罘岛。

芝罘岛由于此时已经完全是一个巨大的施工工地和杂乱的军民混住,张鹿安便带领大家来到了临近的福山城,召开了军政会议。

令狐云湘和贾名杰随着张鹿安来到了福山城,简单报告了一些情况。

最为紧要的军情就是被陈锦委任为大清登州营参将的李好贤,已经率领三万乡勇逼近了福山城,威胁到王来承所部的安全;

而被陈锦任命为文登营总兵官的滕胤玉则是驻扎文登,兵锋也已经到了奇山所,威胁着芝罘岛的东面。

无论是李好贤还是滕胤玉,都是已经被编入了清国绿营兵,完成了剃发、换装和更换旗帜、鼓号的流程,完全与还是身穿大明军服的福山县和芝罘岛驻军相区别。

可见清军已经做好了最后的进攻准备。

这里顺便提一下绿营兵的形成。

随着清军占领的地方增多,光是山西、北直隶和山东一带,投降清国的原明军、地痞无赖和山匪恶霸武装,就已经超过了五十万人。

对于这些势力,清廷不好一刀切,全部让他们复员回乡务农的,否则将会对地方治安带来巨大的隐患。

多尔衮采取的策略是,正式在八旗军制以外,按照原来的大明军制,建立新的绿营制度。

绿营制度的最大特点就是编制是标、协、营、汛,职位称呼则与大明朝完全一致,都是总兵、副总兵(副将)、参、游、都、守、千总、把总、外委、材官、总旗、小旗等职务,一开始是作为地方军兵来使用的。

清廷出于对绿营兵的防范心理,曾经一度规定,只有将官才能穿精甲,军官只能着绵甲,至于普通的士兵,骁勇之辈,最多穿绵甲,大部分兵丁不着甲。

普通的士兵胸前,有个明显的“兵”字,让人一目了然。

绿营的数量很多,即使北方三省,经过精简以后,仍然得到了近二十万绿营兵,多尔衮使用投降的降将分别统领,军旗旗帜全部统一为罕见的绿旗。

这种颜色对于汉族士兵来说是一种侮辱,也是多尔衮故意选出来的颜色,装备上面比八旗兵差了好几个档次。

但是不管如何,绿营兵还是属于清廷的正式编制的正规军队,因为人数众多,是对八旗兵的一个有利补充。

绿营兵之下,清廷还建立有“乡勇”、“壮丁”和“城卒”系统。

其中乡勇为更基层的地方武装,受地方官员的调遣,对内负责治安,对外协助绿营兵进行征战。

一般打地方白底营旗,比如“淄川乡勇营”,装备则是五花八门,士兵胸前一个大大的圆圈,里面有个“勇”字,军饷花费由地方筹备,完全按照地方财力来决定;

“壮丁”则是负责后勤运输方面的地方精壮男子,平时散落乡村,是没有军饷的,只有在执行朝廷的徭役和人物的时候,才会有微薄的饷银,由地方财政供给,打的是五花八门的队旗,比如“济阳壮丁队”,士兵胸前有个“丁”字;

“城卒”则是城内的官方正式编制的人员,负责城守或者其他职位,类似于后世的“警察”组织。

他们没有队旗和令旗,如遇打仗,完全靠吆喝。根据负责部门不同,名称有所不同,比如监狱里面的狱卒、负责巡逻的巡卒、负责站岗的卫卒等等,特点是士兵的胸口有个大大的“卒”字。

至此清军的分层立体化武装体系已经趋于成熟,与军事混乱的南明形成了完美的对比。

对于南面突然而来的明师,早有侦探报告给了清国登莱巡抚陈锦知晓,但是陈锦正在忙于向西进军,参与围剿青州的叛乱,实在抽不出身来。

按照陈锦的计划,准备先平定了青州叛乱,回过头来,再来全力消灭福山一带的明军。

而为福山军民延缓清军攻势的青州起义,很快就将彻底终结,让世人再次见证了清廷的奸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原来自从山东总督王鳌永被杀的消息传到北京城,清廷的实际最高统治者,多尔衮感到非常愤怒,他并不是对王鳌永的被杀产生一丝可惜之意,而是对于山东百姓胆敢蔑视清廷的权威产生了巨大的愤怒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