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宁回到家,经历了一番长途跋涉,整个人仿佛被抽干了力气,疲惫不堪。第二天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亚宁的脸上,奶奶轻轻推开房门,看着亚宁说道:“走,咱今儿个去看你外曾祖父。常言说得好‘亲戚越走越亲’,虽然是我大伯,可他没有女儿,我一直待他如亲父亲一样。咱可得多去陪陪他老人家,他现在年事已高,身体也是每况愈下,身边缺少个知冷知热的姑娘,咱去了,也算是尽尽咱们的心意,让他能开开心心的。”
亚宁一听,眉头微微皱起,带着几分不情愿地嘟囔着:“哎呀,奶奶,我这才刚缓过劲儿来呢,累得够呛呀,能不去不?我这刚回来,刚送走阿丽姐,这几天浑身就跟散了架似的,这一路折腾的,我都还没歇够呢,现在真是精疲力竭啊。”
奶奶轻轻拍了拍亚宁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孩子呀,外曾祖父年纪大了,咱得常去瞅瞅他,见一回少一回咯,可不能犯懒嘞。这俗话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呀,别等以后想起来后悔都来不及了。你想想,他以前对咱们那可是关怀备至,疼爱有加呀,每次去都把好吃的留着给你,咱可不能忘本呐,做人得饮水思源不是?”
亚宁听了这话,脑海里顿时浮现出过往外曾祖父对自己疼爱有加的画面。那画面就像电影一般在脑海中不断闪过,每一个细节都无比清晰。外曾祖父那布满皱纹的脸上总是带着慈祥的笑容,那笑容就像冬日里温暖的阳光,照亮了亚宁的心。亚宁心里泛起些许愧疚,可那刚从路途疲惫中抽离出来的身体,瞬间又陷入了一种突如其来的沉重感之中。她心里明白这一趟是势在必行的,正可谓 “人生无奈别离何,夜夜空阶滴露多”,这沉重的感觉就如同那夜空中不断滴落的露珠,一点一点浸湿了她的心。
一路上,亚宁和奶奶盘算着该买些什么吃食。她们来到了一家糕点铺,糕点铺子里新出炉的桃酥散发着诱人的香气,那金黄酥脆的模样仿佛在召唤着她们。奶奶寻思着得买上一斤才行。外曾祖父一辈子注重养生,好在如今虽腿脚不便,却没有如糖尿病、高血压之类需要忌口的慢性病,这让她们在挑选吃食时能随心些。
“无水蛋糕称一斤吧,绿豆糕是今日新做的呢,也来一斤。” 奶奶微微蹙着额,认真思考着还缺些什么。她向来做事周全,容不得自己出半点儿差错,总觉得每一样吃食都承载着她们对外曾祖父的关怀与牵挂。正如古人云 “意恐迟迟归,临行密密缝” 那般细致周到呀,可谓是面面俱到、一丝不苟。
亚宁在一旁看着,笑着说:“奶奶,您这想得也太周全嘞,外曾祖父肯定特稀罕呢,真应了那句‘姜还是老的辣’呀。您看这桃酥,外曾祖父以前就爱吃,每次吃都笑得可开心了,这次买了,他一准儿喜出望外。您做事向来就是谨小慎微、滴水不漏的,我得多跟您学学呢。”
奶奶嘴角上扬,带着一丝欣慰说道:“那可不,咱可得让他吃得舒坦呀,可不能瞎糊弄咯。这照顾老人啊,就得做到‘面面俱到’才行呢。他现在牙口也不太好了,就得挑些软和的、好咬的吃食,这样他吃着也不费劲呐,也算是投其所好嘛。”
“上次去啊,我看薄荷糖没剩多少了,山楂糕估计也没了,也不知是不是你外曾祖父分给小辈了,咱再买些吧…… 这猕猴桃软烂得很,可以直接用勺子剜着吃,不费牙口;草莓也好,新鲜着呢……” 奶奶一边念叨着,一边将所有的吃食又细细确认了一遍,这才心满意足地挽着亚宁往车站走去。
那班车总是往返于城乡之间,仿佛带着一种特殊的使命。城里人回乡探亲,手里总是拎着诸多酒或礼品盒子,脸上洋溢着或热切或有些许敷衍的神情;乡里人去市区出礼的,大多用蛇皮袋装着自家种的瓜果蔬菜,质朴中透着真诚。车厢里总是喧闹又拥挤,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有谈论家长里短的,有抱怨路途颠簸的,也有小孩子哭闹的声响,恰似那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所描绘的热闹却又有些杂乱的出行场景。
亚宁和奶奶小心翼翼地将所有吃食抱在怀里,生怕被旁人挤坏了。奶奶微微撇过头去,望着窗外一闪而过的田垄,眼神中透着些许复杂的情绪,像是陷入了深深的回忆,又似在担忧着什么。那目光随着窗外的景色不断游移,却始终一言不发。
亚宁见状,探过身去问道:“奶奶,您搁那儿寻思啥呢?老家有人吧?别到时候没人在家,都没人给咱开门呀,那可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了。咱大老远的带着这么多东西,要是扑个空,那可就太扫兴了,岂不是前功尽弃嘛。”
奶奶这才回过神来,看了看表,又扭过头去看着窗外,轻声说道:“这个点,该在家的呗,咱这叫‘赶早不赶晚’,肯定能碰着人的。不过呀,也说不准这会儿外曾祖父是在睡觉呢,还是醒着,咱去了可得轻点声儿,别吵着他了,得做到谨言慎行呀。”
随后,两人便保持着一种恰到好处的沉默,各自的心里仿佛都蒙上了一层阴郁的薄纱,让这归乡的路途多了几分沉重的氛围。真可谓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那即将见到的场景,仿佛带着夕阳般的暮气,让人心头添了几分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