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岁月静好(1 / 1)

丝路长河 兰台令史 3250 字 10天前

年前,相大禄与式靡肩负着重任,带领着乌孙众人,一路历经艰辛,终于平安地回到了家乡。那一刻,众人的脸上洋溢着劫后余生的喜悦,大家围着火堆,手拉手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庆祝这来之不易的团聚,每个人心中都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阿蒂娅受的伤很吓人,让大家担心,但其实不是很重。加上她的身体恢复能力着实令人惊叹——当然离不开晁钊一路上的悉心照料。还未到家,她的伤口就已经好了七七八八,行动也基本自如了,那股子活力又重新回到了她的身上。

反观易立,却一直缠绵病榻,身体虚弱得很。晁钊看着他这般病情,也是头痛不已。现在回来到乌孙,满心都在思索要怎样安置他才好。就在这时,平日里一直默默无声、没什么存在感的黒贤老人,竟出人意料地主动站了出来,接手照料易立。这让众人都大为惊讶,而更奇怪的是,向来不习惯被人照顾的易立,在黒贤老人的悉心照料下,居然很快就适应了。

自乌孙人回到家园后,猎骄靡仍然关注着汉匈大战的消息,探马消息的回报从没断过。最终那场伊稚斜与汉朝毕其功于一役的战略大决战,震惊了四方,汉军最终以全面胜利而告终。

匈奴人曾经不可一世的威风荡然无存。如果说漠南之战后匈奴单于移王庭于漠北,还能勉强看作是一种战略转移,意图保存实力、伺机而动的话,那么,漠北之战后的“漠南无王庭”,则实实在在地标志着匈奴势力大范围的退缩。

此后,双方暂时休战,烽火与狼烟都渐渐散去。但经过这次大决战,危害汉朝百余年的匈奴边患已基本得到解决,边境百姓们终于能过上相对安稳的日子,城镇乡村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乌孙也因局势变化得到了好处。最直接的体现便是,如今匈奴人的使者前来,猎骄靡他已经不用再悄悄塞金币了。虽然岁贡还是会照例上交,可送给单于个人的财物就少了许多。毕竟,曾经支持乌孙复国的军臣单于已经去世,如今的形势也已大不相同。

当然,猎骄靡心里也清楚,乌孙目前还不能和匈奴彻底撕破脸。匈奴虽说遭受重创,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真要是惹毛了他们,以乌孙现有的实力,还是承受不起匈奴人的怒火,所以在外交上依旧保持着谨慎。

匈奴曾经占据的河西走廊现在归属于汉朝了,这一变化意义非凡。它打通了长安到焉耆国及中亚的商路,仿佛为东西方之间打开了一扇大门。从此,在从中原到中亚的沙漠与绿洲间的路上,汉朝的外交使节和贩卖丝绸、瓷器和香料、毛皮的商人开始沿着张骞的足迹,试探往来。现在他们只是小心翼翼地迈出脚步,但相信从今往后,这里会愈发频繁。这条运送着丝绸的商路宛如一座桥梁,连接起了东西方不同的文化、物产,让彼此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乌孙现在的治所在月氏之前的都城阿里玛图,这里地理位置对营商来说得天独厚,四通八达,恰好是商旅的聚散之地。每日里,来自各地的商队络绎不绝,带来了大量的利益与好处。相大禄分管经济,他整日在集市、商会间周旋,总是笑脸迎人,一副好好先生的模样。可在生意场上,他却也有着自己的精明之处,雁过拔毛,不放过任何一个盈利的机会,毕竟要为乌孙的发展积累财富。

然而,猎骄靡站在阿里玛图的高处,望着这片繁华,心中却隐隐担忧。他深知这里做首都虽有商业之利,却无险可守,一旦遭遇外敌大规模入侵,很难组织起有效的防御,实在不是个长久的好选择。

晁钊和阿蒂娅如今住在同一个毡房里,这本该是个充满浪漫故事的开端。但众所周知,晁钊是个木头脑袋,整日只知道埋头钻研父亲留下的笔记学医、炼药,心心念念想着怎样才能治好易立的病。闲暇之余,他就苦练射箭、暗器技艺,提升自己的本领。

偶尔,他也会和阿蒂娅一起,骑马在草原上闲逛,任马儿自由驰骋。他们一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感受着大自然的宁静与壮美,晁钊还会认真地在舆图上做上笔记,标记下这些美丽又独特的地方。

一路走来,晁钊和阿蒂娅看过最美的云霞,那如梦幻般绚丽的色彩将天空染得通红;他们也曾一起看过流星划过夜空,在那一瞬间,彼此许下心愿。他们还到过诡异的“地狱之门”,那个大坑里永恒燃烧着不灭的火焰,炽热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来自地底的怒吼,让人望而生畏。他们的足迹遍布草原、山川,见过无数奇异景观。

晁钊还亲眼目睹了汉朝移民实边带来的连锁效应。霍去病从匈奴人手里抢来金人后,汉武帝视若珍宝,郑重其事地将其供奉在甘泉宫里。然后在安顿好浑邪王和休屠王归降的人口后,汉朝开始按照晁错三十年前设定的策略,大刀阔斧地进行移民实边。

为了牢固控制河西这一战略要地,充实北方诸郡,进一步遏制匈奴南犯的可能,汉武帝这一次下了大决心,一次性就移民七十余万口。这些移民来到边境后,实行兵农结合的方式生活。青壮年男子农忙时耕种土地,收获粮食,保障自给自足;农闲时则组织起来进行军事训练,保卫家园。如此一来,既减轻了国家的兵饷负担,又保证了边境的安全,边境地区逐渐繁荣起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汉武帝审时度势,深知开发河西的重要性,除了设立郡县加强管辖,就是大量移民。由于采取了移民实边和屯田戍边的措施,汉代西北边境一带的经济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曾经荒芜的土地上,如今农田成片,村落相望;学堂里传来朗朗读书声,汉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

当时山东恰好水灾,百姓受灾严重,流离失所。朝廷先进行了一波救灾式移民,将受灾百姓迁往他处安置。移民的衣食供给完全由国家包干,一路上,从山东到关西,道路上满是迁移的队伍,车水马龙,冠盖相望,人数众多,颇为壮观。这既救助了受灾百姓,又为其他地区补充了劳动力。

再然后,朝廷又推行“徙天下奸猾吏民于边”的政策,这是一次惩罚性移民。将全国各地那些有罪的为非作歹、奸险狡猾的官吏和平民迁徙到边境地区,让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改过自新。

这些“有办法”的汉人到了边境,凭借着自己的心计和手段,竟也慢慢站稳了脚跟,还把匈奴人往西赶了赶,改变了边境的势力格局。

而被迫迁徙的匈奴人,迁徙靠近乌孙时,依旧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似乎还以为自己是当年那不可一世的草原霸主。但乌孙人看着他们,心中都明白,今日不同往昔,匈奴人早已风光不再,曾经如同凤凰般骄傲的他们,现在毛也快被汉人拔光了,很快只能在时代的浪潮中无奈漂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