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统帅部(1 / 2)

“孩子们,旧时你们互相称呼为砚席,也可以称呼砚台、同砚。既然你们共用一方砚台,同一张坐席,同一个先生,那么今日,新的学府当有新的气象,你们之间的称呼应当变更为同学,意思是同一方天地下学习。也从今日起,先生我也称呼你们为同学,大家可要记住了,师生之礼不可废。”

“记住了,孙先生。”

“那好,同学们,上课。”

“起立!”

“先生好!”

“同学们好。”

“坐下!”

教室内发生了这样的对话,高衡就站在教室的外面,面带微笑朝里面看。台上站着的老师正是孙和鼎。因为教师缺乏的缘故,高衡要求制造局的各位大师们有空都要来教授课程,所谓教师缺乏,其实指的是兴华军建立的学府跟大明的学府有着本质的不同。

大明八股取士,所以不管是学堂还是私塾,早就已经变了味,天天就是之乎者也那一套,说白了就是应试教育,教出来的学生很多都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只知道写而不知道应用,特别是实用科学这一栏基本上就是空白。

兴华军可不能这么干,西方之所以能超过东方,正是他们顺应了时代,重视科学技术,开启工业革命。实际上,古代华夏也有君子六艺,骑射、数术、书画等等都是学生必须要学习的项目,颇有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意思,但是到了儒家称霸特别是宋代之后,君子六艺渐渐被废弃,华夏的教育反而产生了倒退。高衡就是要把这种倒退的局面彻底扭转过来,重新走向正轨。

比如孙和鼎,作为西学大师,精通物理数学,那么就应该由他来教授数术,再比如南怀仁,可以来教化学,倒不是要把这些学生都培养成大师,而是一些生活常识他们必须要了解。

比如二战时候的小日子,军队的受教育程度在明治维新之后稳步提升,这就造成军队战斗力的大幅度提升,毕竟大字不识一斗的农民组成的军队其训练和掌握武器知识的技能要比受过教育的士兵组成的军队低一大截。

高衡知道,他的理念在这个时代太过超前,特别是让女孩子也跟男孩子一样接受同等教育这一条,就有很多人不理解,幸亏是兴华军的强制执行力很强,在高衡的巨大威望影响下,民间很多人虽然不理解,但是也必须执行。

比如孙和鼎教授的这个班,就全是女娃娃。孙和鼎在讲台上用心授课,下面的学生津津有味听着,不时用学校统一方法的纸笔记录着什么,虽然这些女娃娃很多才刚刚开始学习写字,但是有读书的机会,女娃娃们往往更加珍惜,也比男孩子更加用功,所以她们后来居上,认的字反而比男孩子们更多。

高衡点点头,只要这个模式持续下去,十年后,兴华军将会是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军队,兴华军控制区将充满这样的四有青年,无数积极向上的四有青年集中在一起,会爆发出怎样的生命力,高衡根本无法想象。

听着教室里朗朗的读书声,高衡背着手走出了学府,这只是第一步,先完善孩子们的基础教育,未来,还要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高等教育,比如五年级毕业之后,是不是应该叫进入更高等的学府?再比如,兴华军是不是应该从战士或者学生当中选拔精英,接受系统性的战略战术教学?也就是成立军校或者讲武堂,这都是军部和政务部未来要考虑的事情。

回到军部,高衡还没坐下来喝口热茶,成子龙就找了过来,手上还拿着一本厚厚的文件。

高衡一见到这就有些头疼,毕竟是特种兵出身,打仗他在行,政务方面实在是有所欠缺,对于兴华军来说,政务方面的人才也是紧缺的,成子龙倒是跟宋应星提过,是不是可以邀请宋应升来谅山府。

毕竟宋应升跟一般的官员不一样,不仅政务治理方面非常厉害,而且跟宋应星一样,本身并不是保守的人,反而是对科学技术还有西学都非常感兴趣,这样的人正是兴华军需要的,只是目前宋应升还是大明朝的广州知府,宋应星觉得他不一定会立刻舍弃广州知府的位置到谅山府来,倒不是他贪恋大明朝的权位,大明朝基本上都快完了,这官当的也没什么意思。而是宋应升爱民如子,舍不得广州数十万百姓,他一走,广州可就没了主心骨了。

高衡只能将这件事情压下来,后面再议,华夏局势如果按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估计广州也撑不了多久了,多铎的大军估计已经马不停蹄南下了。那么大明剩下的半壁江山,将会遭受灭顶之灾。

“大统领。”成子龙说道。

“军师,这大统领叫着实在是有些别扭,你明白我的意思吧。”高衡低声道。

“呵呵,其实在下也想到了,现在毕竟是军队优先,所以你看,这第一份文件就是关于军部改制的事情。”成子龙递过来一份文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