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捧着竹简,恭恭敬敬地走进大殿,给秦始皇行了个大礼,然后把竹简递上去,说:“陛下,我有话跟您说,您可得好好看看。” 秦始皇接过竹简,就开始看。大殿里安静得掉根针都能听见,大臣们都盯着秦始皇,不知道这信里写了啥,会有啥结果。
秦始皇看着看着,脸色就变了。一会儿皱眉头,一会儿又好像在思考。李斯在旁边站着,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了,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秦始皇。
秦始皇看完了,抬起头看着李斯,眼神那叫一个复杂。大臣们都大气不敢出,等着秦始皇说话。
过了好一会儿,秦始皇才慢慢地说:“李斯啊,你写的这些,朕得好好想想。” 李斯一听,心里一喜,赶紧说:“陛下,这驱逐宾客真的不行啊!秦国能这么厉害,就是因为能接纳各种各样的人才。您要是因为怀疑就把他们都赶走,秦国以后可咋办啊?这就像自己把自己的路给堵死了。”
这时候,有个大臣站出来说:“陛下,我觉得李斯说得不对。那些外来的人在秦国,就像一颗颗定时炸弹,说不定啥时候就爆炸了,太危险了。咱可不能为了一时的好处,留下大祸根啊!” 其他大臣也跟着点头,大殿里又热闹起来了,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李斯一看,着急了,他往前一步,大声说:“陛下,不能这么想啊!是,这些宾客里可能有坏人,可不能因为这几个坏人,就把所有好人都赶走啊!秦国要是想一直强大,当天下的老大,就得有大海一样的胸怀,啥都能包容。要是把这些宾客都撵走了,秦国的人才都跑光了,这不是自己拆自己的台嘛!”
秦始皇抬手让大臣们安静,他眼睛看着前方,像是在思考很重要的事儿。他又看了看手里的竹简,心里在权衡利弊。他知道,自己这决定可关系到秦国的生死存亡呢。
又过了一会儿,秦始皇终于说话了:“李斯说得有道理,朕决定,先不着急驱逐宾客了,再好好调查一下,然后再做决定。” 李斯一听,高兴得差点跳起来,赶紧又给秦始皇行礼:“陛下圣明啊!”
大臣们一听,有的松了口气,有的还不太乐意,可秦始皇都这么说了,大家也没办法。
这一场驱逐宾客的风波,暂时就这么停了。这事儿在秦国可留下了大印记。李斯的信,就像一盏明灯,给秦国指了条明路,让秦国没犯一个大错。秦始皇呢,也从这事儿里知道了人才有多重要,为秦国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好基础。
从这以后,咸阳城又慢慢热闹起来了。那些本来要被赶走的宾客,知道不被撵了,心里的大石头落了地。他们都特别感激李斯,都说李斯是大好人,有本事。
李斯走在咸阳的大街上,看着人来人往,心里可感慨了。他知道自己的责任更大了,秦国就像一艘大船,得靠他和其他有本事的人一起掌舵呢。他暗暗发誓,一定要让秦国越来越强大。
秦始皇呢,开始重新琢磨秦国的人才政策。他让人去调查那些宾客,看看哪些是有本事又忠心的,然后给他们更多的机会。秦国的朝廷又有活力了,各种想法、文化在这儿碰来碰去,就像火花一样,让秦国发展得更快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秦国越来越厉害。军队打胜仗就像家常便饭,地盘越来越大;老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好,做生意的、种地的,都忙得不亦乐乎;秦国的学堂里,那些小娃娃们读书读得可带劲儿了,都想以后像李斯一样,当个大官,为秦国效力。在宫廷里,秦始皇和大臣们天天商量国家大事,眼睛都盯着远方,心里有更大的目标。李斯在他们中间,站得直直的,他知道,秦国的好时候才刚开始呢。
秦国统一六国的大业,就像一辆开足马力的马车,跑得越来越快,谁都拦不住。其他国家在秦国的进攻下,有的抵抗,有的投降。秦国能这么厉害,就是因为它有开放的胸怀,能吸引天下的人才。李斯的那封信,就像一颗种子,在秦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结出了大大的果子,成了秦国历史上的一座大丰碑。
在这过程中,李斯也成了秦国,甚至是整个中国历史上的大名人。他的名字就像星星一样亮,大家都知道他有智慧、有勇气,都把他当成学习的榜样。他的信,可不只是一封信,那是一种思想,告诉大家,一个国家要是想繁荣昌盛,就得有开放的心态,得欢迎人才,得把各种好东西都吸收进来。
不管是秦国的老百姓,还是其他国家有见识的人,都从这事儿里看到了秦国的希望。他们知道,在秦始皇和李斯这些人的带领下,秦国肯定会走向一个更辉煌的时代。这个时代,就像一场大风暴,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成了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一颗闪闪发光的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