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高官皆武臣(2 / 2)

穿越遇李白 乐从心来 3699 字 6个月前

安史之乱本来就是由于藩镇势力过于强大而起,但平定动乱由于也是依靠其他藩镇的力量。因此,藩镇割据问题并没有随着安禄山、史思明的消亡而消亡,反而培育了一批骄悍的藩将。杜甫有诗曰:“王室比多难,高官皆武臣”。

唐朝本是文官体制,中央和地方官吏由文官担任,起初只是在边境上设立几个由武臣负责的节度使,担负边防任务。安史战乱把武臣推向前台,他们担任要职,出现“高官皆武臣”的局面。

朝廷为了应付打仗,又在内地普遍设立节度使,都是集中地方上军事、政治,经济三方面大权于一身,成为手中权力很大的藩将。其中有些藩将恃强而独霸一方,形成了与中央对抗的割据局面。

安史之乱后,大唐局部战争接连不断。后来,藩镇与藩镇之间、藩镇与朝廷之间经常打仗。打打停停,停停打打,总是平息不下来。

柳宗元四岁时,父亲柳镇去了南方,母亲卢氏和他住在京西庄园里。因为手头没有书,柳宗元学习就靠母亲口授,他跟着默记。

母亲的启蒙教育使柳宗元对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从小就很用功,四岁时仅学习古代的辞赋就有十四篇。

说来也巧,比柳宗元年长一岁的大诗人白居易,也是母亲启蒙教学的。这都是因为处于离乱的时代,他们的母亲都有文化,而父亲又都在外地做官,不常在家。

对于柳宗元来说,母亲卢氏的启蒙教育及时开发了他的智力,为他今后的学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柳宗元九岁那年,藩镇的军事叛乱出现了高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次叛乱发生在唐德宗年间,史称“建中之乱”。在“建中之乱”中,首先是河北四镇的田悦、朱滔等四个藩将,为取得节度使的世袭权而联合反叛朝廷。唐军与叛军在今山东、河北地区进行大规模激战。唐军初战胜利,以后就成为两军对峙,相持不下。

接着,淮西地区的淮宁节度使李希烈起而反唐,自称“楚帝”,攻开封,围襄阳,威胁洛阳。年届七十六岁的大书法家颜真卿,作为朝廷使臣正在李希烈军中,由于反对其称帝,竟遭到李希烈杀害。

朝廷抽调西部边防线上的泾原部队去进攻李希烈。泾原部队路过长安时,因为朝廷不给犒赏而激起兵变,攻陷了长安。叛军首领朱泚在长安自称“大秦皇帝”,史称“泾师兵变”。

在“泾师兵变”中,唐德宗只带着几百人从长安皇宫仓皇逃走,到奉天(今陕西乾县)后被叛军紧紧包围,以后又逃往汉中,十分狼狈。

唐德宗建中二年开始的河北诸镇反叛,柳宗元随父在安徽宣城令任上过着游宦生活。

两年后柳宗元随父亲从安徽来到河南,正值长安又发生兵变,德宗皇帝仓皇出逃。一年后,由于李晟等起兵讨伐平定动乱,逃亡在外的德宗皇帝才重新回到长安。

这时,柳宗元已随父亲来到湖北夏口。

“建中之乱”“泾师兵变”,给少年柳宗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柳宗元是在战乱中长大的,在他幼年心灵中,战争的阴影很重。

对于战乱,对于百姓的流离失所、饿殍遍野,柳宗元是司空见惯,也是感同身受的。这对于柳宗元后来诗歌中的人本主义思想和人文关怀,有着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