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朝议对策(1 / 2)

信使带来边关急报后,整个朝堂陷入了一片混乱与紧张之中。皇帝面色凝重,目光扫过在场的大臣们,沉声道:“诸位爱卿,如今敌国来犯,边境危在旦夕,大家有何良策应对?”

大臣们面面相觑,一时无人敢率先发言。这时,丞相向前一步,拱手说道:“陛下,臣以为当务之急是先了解敌军的兵力部署和战略意图,再做定夺。”

慕容瑾闻言,立刻反驳道:“丞相此言差矣!此时敌军已在边境烧杀抢掠,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我们怎能坐以待毙?应当迅速集结兵力,奔赴前线迎敌。”

一位老将军站了出来:“王爷,打仗并非儿戏,我们需谨慎行事。贸然出兵,若中了敌军圈套,后果不堪设想。”

慕容瑾神色坚定:“将军,敌军此次来势汹汹,若我们犹豫不决,只会让他们更加肆无忌惮。我们必须以雷霆之势回击,方能震慑敌军。”

朝堂上的争论愈发激烈,有的大臣主张求和,以避免战争带来的巨大损失;有的则支持慕容瑾的主战观点,认为云澜国不能示弱。

皇帝坐在龙椅之上,眉头紧紧地锁在一起,宛如两道深沟横亘于额头之间。他那威严的目光扫视着殿下正在激烈争论不休的大臣们,心中亦是犹如一团乱麻般纠结不已。

朝堂之上,众大臣们各抒己见,有的主张求和以保国家暂时安宁;有的则坚决反对,认为此举乃是丧权辱国之举。一时间,吵闹声、争辩声充斥着整个大殿,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就在这一片混乱之中,一位年轻的文官从人群中缓缓走出。只见他身姿挺拔,面容清秀却带着坚毅之色。来到殿前,他恭敬地向皇帝行了一礼,然后朗声道:“陛下,微臣有话要说。”

皇帝微微点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这位年轻的文官深吸一口气,接着说道:“陛下,微臣以为,如今求和实非长久之计啊!此番敌国悍然进犯我国边境,其意图昭然若揭,分明就是看准了我朝之弱点。若是在此刻轻易选择求和,只怕会令那些贼寇越发嚣张跋扈,得寸进尺。然而,贸然出兵与之交锋亦不可取。毕竟,兵者,诡道也。我们对敌军的虚实尚不明了,如此盲目出击,胜算难料。依微臣之见,当务之急应是先派遣一批精明能干的探子,秘密潜入敌军阵营,设法摸清楚他们的兵力部署、粮草供应以及将领谋略等重要情报。待到掌握了详尽准确的信息之后,再根据实际情况精心制定出一份周详完备的作战计划。如此一来,方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确保我军在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年轻文官一番话说完,殿内先是陷入短暂的沉寂,随后便响起一阵轻微的议论之声。皇帝凝视着眼前这位气宇轩昂的年轻人,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之意。

慕容瑾思考片刻,点了点头:“此计可行,但探子行动需隐秘迅速,以免打草惊蛇。”

皇帝说道:“那就依此计行事,尽快派出探子,获取敌军情报。”

然而,探子的派遣并非一帆风顺。负责此事的将领在挑选探子时,遇到了重重困难。一些有经验的探子担心此去九死一生,纷纷退缩。最后,还是一位年轻勇敢的士兵主动请缨,带领一队精干的探子,趁着夜色出发,前往边境。

与此同时,朝堂上的大臣们仍在为后续的应对策略争论不休。

主战派的大臣们纷纷提出各种作战方案,有的建议集中兵力,正面迎敌;有的则主张分兵多路,迂回包抄。

而主和派的大臣则不断强调战争的残酷和可能带来的巨大损失,试图说服皇帝求和。

慕容瑾心急如焚,他深知时间紧迫,每拖延一刻,边境的百姓就多一分苦难。他再次站出来说道:“陛下,不管敌军情况如何,我们都应当做好战斗准备。即刻开始征兵、训练,筹备粮草和兵器。”

一位主和派大臣说道:“王爷,如此大规模的征兵和筹备物资,会给国家带来沉重的负担,百姓也会苦不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