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处,现在在乡君手上,以后她想回乡住几天,就会在这待着。
等过了冬天,开春之后,荆南乡君府就会开建,不用等到秋日,就能搬进。
安乐长公主带着记下的书册回京,公爷还要等到荆南乡君府建成,就在荆南县置办了一个宅子。
整天不是待在宅子里,就是纵马进山打猎,完全不理三十二皇侄,只偶尔上门,与乡君说话。
乡君这边,经历了短暂的慌乱之后,在梅兰竹菊桂的帮助下,家里就井井有条,所有人各司其职。
理顺后的第二天,荆南乡君就派人将自家人接来见面。
兴金侄孙站的远远的,不敢靠前,其余侄孙也没有底气。
姑奶奶在公主那儿待了一个月,跟着沾了公主的贵气,现在看着,就跟乡下普通妇人完全不一样。
她身上那身衣裳,有花有草的,还挂了东西,家里今年辣椒园所有的收入,都买不起。
听说姑奶奶现在是乡君,大刘乡还没有出过乡君呢,整个荆南县都没有乡君。
按照兴金侄孙的理解,这乡君,跟公主相比,也不差什么。
只不过一个是皇帝嫡亲的女儿,一个是皇帝封的外边人,都是一样的身份高贵。
“都过来坐吧,我又不是吃人的猛兽,一个个站那么远,这才伤了我的心。”
荆南乡君一开口,大家都知道,她还是那人。
家里的小辈早就念着来看祖祖,这会儿一窝蜂的都围上来。
荆南乡君知道,自己现在身份不同,与家里人终究有了隔阂。
不过他们心中还是念着自己的,跟自己是亲近的,不过是身份上的落差,让他们不敢接近。
看着还拘束的众人,就让宫女太监们都下去,只留下熟悉的梅兰竹菊。
摆出瓜果零嘴,上了茶水,大家吃着聊天,会轻松很多。
说着说着,兴金侄孙也有了笑的模样,看来是放下了,荆南乡君放下茶盏,说到正事。
“这次找你们来,是想说一个好消息,之前圣上的圣旨上写了,将荆南划为封地。
我一个妇道人家,别的做不了,只许诺一件事,我还在一天,咱们家就不用交赋税。”
听到这话,众位侄子侄孙反应各不相同,只有一点,都陷入震惊、狂喜和不敢相信中。
小辈们的反应,在荆南乡君的预料之中,朝廷收税古来有之,逃税、偷税是重罪,谁也不敢在这上面做文章。
之前县令过来,询问明年荆南县税收之事,说要不要给大刘乡免税三年。
当时荆南乡君问个中缘由,县令便说,每年税收,部分留下用于荆南县,其余都是上交。
现在荆南县税收归为乡君,可别乡里免税,是在便宜之中,不算违规。
大刘乡免税一事,荆南乡君让县令不用再提,她对大刘乡可没有那么深的感情,独给自己娘家一脉免税。
这本就不是出格之事,乡君关心自己娘家,县令当然不会多说,当时就应下了。
除了这个,其他税收荆南乡君都没有动,让县令按照旧例。
大家还没反应,荆南乡君开口嘱咐,这事,让他们回家消化吧。
“那些粮食,种了自己够吃的就行,卖粮食赚不了几文钱,但是,不许出去买粮食吃。
今年的辣椒卖的好,家里辣椒园得了头彩,以后把更多心思放在这上面,安心种辣椒。”
有句话花婆婆没说。
‘你们一步一个脚印,不贪多,不求快,十年二十年,咱们家说不定还能出个当官的。’
不用交税,怎么会有这样的好事?大家都不敢相信,还是荆南乡君反复跟他们说了,这才应下来。
兴金侄孙请姑奶奶让识字的小兰把这句话写下来,以后就是族训。
姑奶奶说的不能出去买粮食这件事,大家都没放在心上,庄稼人哪有出去买粮食的,说出去都让人笑话。
拿到小兰写的条子,兴金侄孙扭扭捏捏的说了一件事。
“姑奶奶,咱们刘家祖坟冒青烟,多少代才出您这么一位。
我想着,在族谱上单开一页,给您写上,这事,大家都同意了,您看可以吗?”
家里无论男女,都是上族谱的。
外来媳妇儿,也是连名带姓的,写在族谱里。
现在,族谱就在兴金侄孙手上,他想着,给姑奶奶单开一页,也让后世子孙跟着骄傲。
这事是现在的乡正大人过来找他,他才想起到的,乡正大人想把乡君的事情写入乡志,来询问刘兴金的意见。
这是好事,刘兴金不敢给姑奶奶做主,就说要问问姑奶奶再回话。
正巧家里有孩子出生,在记族谱,想到了这事,先是跟家里弟弟们问了,才找姑奶奶说。
族谱单开,乡君没有不同意的道理。
她本来想着这个世界,功德是难得之物,这么些年做好事,也只有七点。
没成想,这个世界的功德与别的世界不同,它有另外的评定方法。
在封为乡君时,就感应到一大波功德入账,打开一看,功德增加近两百点。
现在有机会族谱单开,说不定又有功德进账,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测,荆南乡君转身吩咐小菊。
“你去支点钱,我想在家里建个祠堂。祠堂旁,起几间房,请个先生给大家教教书。
以后大家心里有落处,孩子们有机会识字,以后也能写自己的名字。”
这就是投桃报李,对于荆南乡君来说,算得上相互成就。
血脉亲缘是断不了的,因为乡君封号,与家里人隔了一层,只能从别的地方补起来。
乡君说的建祠堂和修族学,这是影响多少代的好事,也是多少老人一辈子的梦。
孩子们当即就被压着给祖祖磕头,谁也没想到,地里刨食的人家,还能有读书的那一天。
虽然说读书做不了官,但是那些当官的,都是读书的。就连县里补衙役的缺,都是要求会读书写字。
兴金他们,只认识几个简单的字,还是家里唯一一本书上,一代代传下来的。
据说是朝廷刚立的时候,上面发的,那时候,还让人学字来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