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站研发项目负责人,也是九州科技目前顶级工程师之一的杨市匈,此时正在实验室里面“意气风发”。
之前因为考虑空间站的生活成本高,在保证安全与健康的前体下,他开发了一个为航天员们量身打造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
只不过因为一些问题,出现了差错,所以被顾青纠正一些理念,而到了他本人最擅长的空间站项目时,已然是另一种状态。
“三舱T字构型,也就是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组成T字那一横,天和核心舱组成T字那一竖,同时还有多艘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往返运货。
这样就能保证我们大夏空间站在平常运行的时候,轻松提供六名航天员长期在轨的物资与能源,它们就类似于平常的快递物流,而空间站就是我们居住的房子。”
看着对方画出来的草图,还有天工在一旁的解释和优化项目,顾青只感觉——轻松。
蓝星是有人才的,并不需要他一个人对所有事都尽心尽力,像这位从大夏航空航天集团挖来了精英,就能够在很多问题上做出解答。
“想建设一座优秀的空间站,我们在现阶段最应该做的就是打好地基,我们也要设计出最好的核心舱来作为地基。
JZ-404运载火箭的推力非常优异,完全可以支持我们设计出更大的核心舱,并且将其安稳发射进入轨道运行。
随后JZ-405运载火箭就能够带着给养货舱,与核心舱的对接口进行对接,然后一起作伴,在轨飞行,这个过程是轴向交会对接,就像是在跑道上,两位田径选手交接棒。
在我看来,对接容易,但是离开却很难。
货舱对接、另一试验舱对接,三舱完成结合之后,航天员在完成航天任务,离开空间站时,需要分离第二核心舱,然后绕到第一核心舱后面,再绕到第一核心舱下面,进行径向交会对接验证。
这一步相对轴向交会对接难度较大,不过我们的机械臂非常灵敏,可以帮着第二核心舱转移到对接口上。
……
九州空间站是一个预计有100吨的组合体,包括两大核心舱,两大货舱。
不论是脱离空间站,返回蓝星。又或者是地面JZ系列火箭自主绕飞到核心舱前面去对接,都需要机械臂协助转场。
前期我们可以使用智能机器人在空间站中进行工作,避免人员事故。
从核心舱、货舱对接、物资往返运输一次。
至此,九州科技空间站建设关键技术验证的任务才算完成。”
空间站研发项目负责人杨市匈讲完这个流程之后,实验室响起了热烈的掌上。
与国际空间站和大夏空间站的研发、制造、升空不同,九州科技内部对空间站这一个项目的看法属于“有难度但不是很有难度”。
因为从空间站的建筑材料、高分子材料、特殊隔热材料、防辐射材料、机械臂、对接技术、空间站系统、空间站电子设备、芯片、运载火箭等等一些列需要攻克的难题,九州科技内部都能找到相应的答案。
而杨市匈能担任空间站研发项目的负责人职位,还有个原因就是他上面还有一堆“顶头上司”。
九州科技钛坦星部门主管、半导体部门主管以及那个没有人知道成员真实身份的九州科技智囊团,还有九州科技总裁顾青,这四方势力都能管辖。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顾青甚至可以自己不路面,仅仅是通过其他人,就能轻松干预项目进度。
等到众人鼓掌声音变小了些许,顾青才走进了实验室。
项目负责人杨市匈与其他实验员看到顾青的身影,立马停下了手中的动作,开始欢迎大老板。
顾青没有理会这些欢迎当中带着的恭维和祝福,他与杨市匈闲聊了几句之后,径直走到操作台前,盯着显示屏上面的数据和空间站模拟的动态图,问道:“一百吨的空间站,据我所知大夏空间站是50吨。
我们九州空间站第二核心舱发射的时候,它的个头如此之大,为了安全,采用轴向交会对接,与第一核心舱的球型节点舱前端对接口连接,这个设计很好。
但是你们后续有没有思考过最终四个舱对接,它们在一次次对接工作的时候,产生的反作用力该如何办?
每次都要姿态调整引擎工作进行调整吗?
在短期任务时间内,依照我们设计的姿态调整引擎和无线阵列推进器的工作年限来说,或许二十年内不会出问题,但是二十年后呢?
需要注意的是,在完全体之后,九州空间站同时包含了核心舱、货舱、实验舱、载人飞船这四大完整职能舱室,是真正意义上的完全体空间站。
以后再这座空间站生活、工作的航天员不是几个人,而是十余人甚至数十人。”
空间站研发项目的所有工程师、实验员们在听到顾青这段话的时候,都突然陷入了沉默。
哪怕是刚刚还意气风发的项目负责人杨市匈,神情也转为思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在请示了顾青之后,也走到操作台前,盯着显示屏上面的数据和空间站模拟的动态图,随后开口说道:“天工,打开实验投影模拟。”
“博士您好,实验模拟投影已打开。”
在操作台上,有亮光闪烁,随后聚集成一个个空间站的亮点模型。
众人看到在实验模拟当中,货舱离开空间站之后,借助节点舱上的辅助机械臂的力量,九州空间站实验舱转向90度,再次与空间站主体对接。
当另一个核心舱腾出位置之后,又有实验舱了,采用轴向交会对接到空间站主体。
还是在节点舱辅助机械臂的协助下,向另外一个方向旋转90度,与节点舱侧面对接口连上。
空间站一系列的动态建设过程,极为直观地呈现在众人面前。
但哪怕如此,如果是普通人或者其他行业的专家来看这一系列“花里胡哨”的操作,恐怕早就眼花缭乱了,但是在实验室众人看来,这些操作都极为精确甚至是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