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隋(1 / 2)

如果你和萧处楠穿越到了隋朝,你们可能会遇到以下一系列有趣的事情:

1. **见证大兴城的建设**:如果你们穿越到了582年左右,你们将有机会目睹隋文帝杨坚下令建造的新首都——大兴城(今天的西安)的建设过程。在大兴城的建设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展现在眼前。无数工人和工匠们忙碌地穿梭于工地之间,他们挥舞着工具,挥洒着汗水,全身心地投入到城市建设的工作中。巨大的石块被吊起,沉重的木材被搬运,泥土被挖掘和填平,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和决心。工人们的呼喊声、铁锤敲击声和锯木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曲激昂的建设交响乐。他们的努力让这座城市逐渐崛起,展现出宏伟壮丽的轮廓。这座城市的设计和规划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

2. **体验开皇之治**:如果你们在隋文帝时期(581-604年在位),你们将体验到隋朝的“开皇之治”,这是一个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时期。

3. **参与大运河的建设**:如果你们穿越到了隋炀帝时期(605-618年在位),你们可能会参与到大运河的建设中,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对于促进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有着重要意义。

4. **经历战争**:如果你们不幸穿越到了隋朝末年,可能会经历隋朝与突厥的战争,或者是隋末民变,这些战争和动乱是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

5. **文化体验**:你们可以体验当时的文化,包括文学、艺术、宗教等。隋朝时期,佛教非常盛行,你们可能会有机会参观许多寺庙和佛塔。

6. **科举制度的雏形**:虽然科举制度是在唐朝正式成型的,但在隋朝已经有了雏形。如果你们对学术有兴趣,可以尝试参与当时的考试制度。

7. **品尝隋朝美食**:隋朝的饮食文化也非常丰富,你们可以品尝到当时的各种美食和饮品。

8. **商业活动**:隋朝的商业活动相对发达,你们可以参与市场交易,体验当时的商业环境。

9. **服饰文化**:隋朝的服饰有其独特的风格,你们可以尝试穿着当时的服饰,体验古代的服饰文化。

10. **社会生活**:你们还可以体验隋朝的社会生活,包括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社会习俗。

请记住,这些都是基于历史背景的想象,真实的穿越体验可能会有很多不确定性。

【注:摘自百度百科:

隋(中国历史朝代)一般指隋朝(中国历史朝代)

隋朝(581年—618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南北朝之后的统一王朝,享国38年。 [178]

581年,杨坚代周称帝,国号隋,是为隋文帝,建都大兴城 [178]。589年,隋军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隋文帝励精图治,开创了开皇之治繁荣局面。 [3]隋炀帝即位后,迁都洛阳(时称东京) [178-182],先后降服契丹、吐谷浑,分裂突厥,把国界推到青海湖、新疆等地,重新开通丝绸之路。修建贯通南北大运河,南方又降服了安南,占婆, [5]国力达到极盛。 [42]然而内外举措过度消耗国力,激发了社会矛盾,隋朝由盛转衰,引发隋末民变。 [6]618年,宇文化及等人在外发动兵变杀死隋炀帝, [4]李渊逼杨侑禅让,国号“唐”。619年,王世充逼皇泰帝杨侗禅位,国号“郑”, [7-8]隋朝彻底灭亡。

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大改革。创立五省六曹制 [183],巩固中央集权,推行科举制,选拔人才,弱化世族垄断仕官现象,建立政事堂议事制、监察制、考绩制,强化政府机制,深刻影响到唐朝与后世的政治制度。还兴建大运河以及驰道,建立大兴城和东都,并且兴建长城保护归附外族。加强了对各地的控制,使经济、文化能顺利交流。 [9]军事上继续推行完善府兵制,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并改定赋役,减轻农民生产压力,又采取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等清查户口措施增加财政收入。 [10]

隋朝成为东亚地区的政治楷模和文化中心,佛教和道教盛极一时,古典诗歌和法律也都蓬勃兴盛。 [10]周边国家如高昌、倭国、高句丽、新罗、百济与东突厥等深受隋朝文化与制度影响,以日本遣隋使为名。 [11]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中文名

隋朝

外文名

Sui Dynasty

别 名

杨隋

时间范围

581年 至 618年

都 城

大兴城、洛阳城 [157]

主要城市

太原、梁郡、江都、余杭、涿郡等

语 种

切韵

货 币

隋五铢

主要民族

汉族

开创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杨坚

政治制度

五省六曹制 [183]

选官制度

科举制

军事制度

府兵制

土地政策

均田制

目录

1国号

2历史

?开国大隋

?统一南北

?开皇之治

?宫廷干戈

?全盛时期

?危机四伏

?土崩瓦解

3疆域

?范围

?行政区划

4政治

?中央

?科举

?法律

5军事

?部队建制

?军事区域

6经济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人口

7文化

?思想

?经学

?文学

?史学

?音韵

?目录

?宗教

8艺术

?绘画

?书法

?音乐

9科技

10民族

?汉族

?突厥

?契丹

?高句丽

?琉球

?伊吾

?吐谷浑

11外交

?万国来朝

?交往范围

12皇帝世系

国号

播报

编辑

隋文帝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隋国公”。杨坚世袭爵位,即位后立国号为“随”,但其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为“隋”。 [15]隋朝是西晋后汉族重新建立的大一统朝代。由于皇室姓杨,又称杨隋。

历史

播报

编辑

开国大隋

北周宣帝奢侈浮华,沉湎酒色,政治腐败,自称“天元皇帝”,还同时拥有五位皇后 [14],其中就有杨坚长女杨丽华。 [13]外戚杨坚乘机将北周重臣外遣,朝政逐渐由他掌握。大象二年(580年)北周宣帝死后,身为关陇门阀之首的杨坚联合刘昉、郑译矫诏以外戚身份辅政。 [12]

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北周覆亡,杨坚改国号为隋,即隋文帝,年号开皇, [15]定都长安,第二年,以长安旧城狭小,在长安城东南的龙首原筑大兴城,第三年遂迁人新长安城。 [168]

统一南北

参见:隋灭陈之战

隋灭陈之战形势图

隋文帝意图南下消灭南朝陈,采纳高颎的策略,干扰陈的农业生产,破坏陈的军事储积,使陈损失惨重。隋文帝于隋与突厥之战胜利后,开皇七年(587年)十月废除西梁。 [16]次年发动灭陈战争,隋文帝命晋王杨广为行军元帅、秦王杨俊、河清公杨素为副帅、高颎为参谋、王韶为司马,兵分八路攻南朝陈。 [164]

杨素率水军从巴东顺长江东下,与荆州刘仁恩军联合占领延州(今长江西陵峡口、湖北枝江附近)等上游陈军防御。由公安东援建康之中游陈军也被杨俊军阻于汉口一带,为下游隋军创造有利条件。下游隋军主力乘陈朝欢度元会(即春节)之机分路渡江。行军总管韩擒虎、贺若弼两军钳击建康,与宇文述军包围建康。开皇九年(589年)二月,隋军攻入建康,俘陈后主,陈亡,江南三十个州,四百多个县,二百多万人口都进入了隋朝的版图,南北方在分裂三百年后终于再次实现统一。 [165]

开皇十年(590年)九月,隋派使臣韦洸等人安抚岭南,冼夫人率众迎接隋使,岭南诸州悉为隋地,隋朝完成了全国统一。 [166]

开皇之治

参见:开皇之治

厉行节俭

从辅政时开始,隋文帝便提倡节俭生活,积久成为风习。当时一般士人,便服多用布帛,饰带只用铜铁骨角,不用金玉。隋文帝教训太子杨勇说:从古帝王没有好奢侈而能久长的。你当太子,应该首先崇尚节俭。他实行节俭,因而对民众的剥削大为减轻。他实行诛杀,因而豪强官吏不敢过分作恶,也就有助于节俭政治的行施。隋文帝在位《隋书》说他“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陵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二十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之内宴如也”。隋文帝政治上的成就,对将近三百年乱局的结束是有重要意义的。 [17]隋文帝倡导节俭,节省了一定政府开支、废除了一些不必要的苛捐杂税并设置谷仓储存食粮。隋文帝成功地统一了历经数百年分裂的中国,从此在大多数的世纪里都保持着隋朝建立的统一。 [18]

政治改革

隋文帝杨坚

政治方面,隋文帝一方面躬行俭朴 [19-21],一方面采取了许多有利于巩固政权的措施。由于隋文帝明白”自古帝王未有好奢侈而能久长者”之道理 [22],所以由他统治时开始,就提倡生活节俭,宫中的妃妾不作美饰,一般士人多用布帛,饰带只用铜铁骨角,不用金玉。隋文帝曾想用胡粉和织成的衣领,居然搜遍宫殿,都找不到。躬行节俭,使人民负担得以减轻,有利于各项措施的推行。任用官员不限门第,唯才是举,通过考试以取士。隋文帝整饬吏治,曾派人巡视河北五十二州,罢免贪官污吏二百余人,裁汰了地方冗员约十分之三。他还宽简刑法,删减前代的酷刑 [23],制定隋律,简要刑律,“以轻代重,化死为生”。 [24]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兴建大兴城

原汉长安城久经战乱,残破不堪,而且宫室形制狭小,不能适应新建的统一国家都城的需要。加之几百年来城市污水沉淀,壅底难泄,饮水供应也成问题 [129]。因此,隋文帝放弃龙首原以北的汉长安城,于龙首原以南汉长安城东南选择新址建新长安城 [130]。582年一月,隋文帝命宇文恺负责设计建造新城,因为隋文帝曾被封为大兴公,因此取名大兴城,隔年三月竣工 [131]。

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

大兴城参考北魏洛阳城和北齐邺都南城,城池平面布局整齐划一,形制为长方形。全城由宫城、皇城、里坊三部分组成,完全采用东西对称布局。里坊面积约占全城总面积的88.8%,居民住宅区的大幅度扩大是大兴城建筑总体设计的一大特点。城址落于龙首原上,北临渭河,南依灞水与浐水,地形南高北低,城南岗原起伏。龙首原以南的“六坡”视为干之六爻,依次称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根据《易经》,初九高坡代表“潜龙勿用”。九二高坡是“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132]。“大人”代表德位兼备的人,所以建设宫城作为帝王之居。九三高坡代表“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随时警惕居高位而不骄,处下位而不忧,所以兴建皇城让文武百官健强不息、忠君勤政的理念。九五高坡代表“九五至尊”,属“飞龙”之位,不欲常人居之。

所以在这条高岗的中轴东西向,对称地建筑东面的大兴善寺(佛教)与西面的玄都观(道教),希望能借用神明镇压九五高坡的帝王之气。由于代表皇宫的紫微宫居于北天中央,所以皇宫只能布置在较低处的北边,然而北边有渭河相倚,也比较适合防御 [133]。“六坡”成为大兴城的骨架,皇宫、朝廷和寺庙与一般居民区形成鲜明对照。冈原之间的低地,开渠引水,挖掘湖泊,增大城市的水道。这样充分利用地形的优势,增大立体空间,显得更加雄伟壮观。

经济发展

隋朝经济沿袭北魏的均田制,颁布均田法,定丁男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妇女则分露四十亩。又减免赋役,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如改成丁年龄为二十一岁,受田仍是十八岁,服役少三年。又改每岁三十日役为二十日,减调绢一匹(四丈)为二丈等。此外隋文帝下令重新编订户籍,以五家为保,五保为闾,四闾为族。 [170]开皇初有户三百六十余万,平陈得五十万,后增至八百七十万。为积谷防饥,隋朝广设仓库,分官仓、义仓。官仓作粮食转运、储积用,义仓则备救济之需。文帝又致力建设,在原长安城东南营建新都大兴城;开凿广通渠,自大兴引渭水至潼关,以利关东漕运。

提倡文教

学术文化方面,隋文帝大力提倡文教,广求图书。他鉴于前代长期战乱,官书散佚,所以下诏求天下之书,凡献一书缣一匹。经一、二年,图书大备,整理后凡得三万余卷。 [167]为广置人才,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也促进了教育、文学的发展。为明全国教化,恢复华夏文化之正统,下诏制订礼乐,以提升国家的文化素质。

巩固边疆

军事方面,鉴于南北朝晚期,突厥藉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时侵扰北周、北齐。故隋立国后,隋文帝便派兵攻打突厥,后来更采用离间分化策略,促使突厥分为东西两部,彼此交战不已,隋则得以消除北顾之忧。 [169]

正由于上述措施的推行,在隋文帝统治的二十多年间,政治较为清明,人口显着增加,府库较为充实,外患较少,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史称“开皇之治”。 [25-28]

宫廷干戈

隋炀帝杨广半身像

隋文帝晚年颇受诸子的困扰。先是软禁三子秦王杨俊;接着在开皇二十年(600年),将长子太子杨勇贬为庶人,改立次子杨广为太子;仁寿二年(602年),隋文帝将四子蜀王杨秀贬为庶人。 [29]

仁寿四年(604年)七月,隋文帝卧病在床,杨广写信给杨素,请教如何处理隋文帝后事和自己登基事宜。不料送信人误将杨素的回信送至了隋文帝手上。隋文帝大怒,随即宣杨广入宫,要当面责问他。正在此时,宣华夫人陈氏也哭诉杨广在她来途中意图非礼她,使隋文帝顿悟,拍床大骂:“畜生何足付大事! 独孤误我!”急忙命人传大臣柳述、元岩草拟诏书,废黜杨广,重立杨勇为太子。杨广得知此消息后将柳述、元岩抓入狱,并让右庶子张衡入隋文帝寝殿侍疾并将隋文帝周围的侍从打发走。不久后隋文帝驾崩。杨广即位,是为隋炀帝。 [30]

全盛时期

洛阳发现隋朝国家粮仓

隋炀帝在位前期国力仍然强盛,为了巩固隋朝发展,继位之初的隋炀帝便决定兴建首都大兴城,营建东京洛阳, [1]开凿沟通中国南北的隋唐大运河,修驰道与筑长城保护归附外族。这些都提升了位于关中的隋廷对北方地区、关东地区与江南地区的掌控力,使隋朝各地的经济、文化与人民能顺利交流,还诞生出经济重镇江都(今扬州)。 [9]带动中原与南北各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与商贸发展,并对四周展开征讨,扩大了隋朝版图。政治制度上,还改革官制与租调制度,并开始设进士科,最终形成科举制, [44]这些都属创新的典章制度。美籍汉史学家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在隋文帝和杨广的统治下,中国又迎来了第二个辉煌的帝国时期。大一统的政权在中国重新建立起来,长城重新得到修缮,政府开凿了隋唐大运河,为后来几百年间的繁华提供了可能,建造了宏伟的宫殿,中华帝国终于得以重振雄风。” [137]

迁都洛阳

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派杨素、宇文恺等人于洛阳兴建东京(大业五年改为东都 [32]),以掌控中原与江南经济,在洛阳周边的洛口、回洛等地兴建国家粮仓以备荒年时所使用,洛阳宫城(紫微城)建成, [2] [33]由于每月要役使民丁两百万人,隋炀帝又注重洛阳的完善奢华,因此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3]

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遂诏尚书令杨素、纳言杨达、将作大匠宇文恺营建东京洛阳。洛阳宫城(紫微城)建成后,同年下诏迁都洛阳, [2]新的洛阳城有宫城、皇城和外郭城 [135],以洛阳为中心,修建了贯通南北的隋唐大运河。 [134]

隋炀帝营建的洛阳城,是为洛阳宫城(紫微城),南对伊阙,北倚邙山,东逾瀍河、洛水纵贯其间,都城分郭城、宫城(紫微城)、皇城(太微城)、东城、含嘉仓城、园壁城和耀仪堀,规模宏大,布局有序。洛阳宫城和皇城偏隅郭城西北部的独特布局,整齐划一、以里见方的棋盘状里坊布局而在中国都城建设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34]隋炀帝修建洛阳城,具有统治国家的战略考虑,该城到五代、北宋时仍在使用,前后沿用500多年。 [57]

兴建运河

隋朝的政治和军事中心位于关中和中原地区,在平定南朝陈期间,为了运兵南下,开始修建运河。平定陈后,隋廷为了提防之旧有势力及将江南的粮食运送到政治、经济中心的中原地区,又以洛阳为中心开凿了贯通南北的隋唐大运河,并且在两岸筑御道,种植柳树护岸。所开的运河大部分是利用自然河道,或是疏濬前代业已干枯的旧沟,只有一小部分才是真正以人力开凿的。最终形成以洛阳为中心,首尾相连的几条运河。 [124-125]

隋朝大运河-南运河

584年,隋文帝为了将关东资源便利的运至关中,引渭水自长安开通到潼关的广通渠,但砥柱仍阻碍关东漕运。587年,为了兴兵伐南朝陈,循春秋时期吴王夫差的邗沟兴建山阳渎,自山阳(今江苏淮安县)至扬子(今江苏仪征县)入长江江都(今江苏扬州)。隋炀帝时大规模发展运河,605年开通通济渠(又称汴渠)。西段自今洛阳西郊引谷水、洛水入黄河。东段自荥阳汜水镇东北开始,循夫差所开运河故道,引黄河经汴水、泗水达淮河,经过汴州(今河南开封)、宋州(今河南商丘)、宿州等城市。同年又发十余万人再度修筑山阳渎,整治取直,中间不再绕道射阳湖以直达长江。610年,开筑江南运河,自京口(今江苏镇江)引长江经吴州(今江苏苏州)至余杭(今浙江杭州)的钱塘江。长八百余里,广十余丈。至此完成运河南段,隋炀帝还准备渡浙江游会稽山。由于北伐高句丽需要运输庞大物资,608年,发河北地区诸郡民夫百余万人开通永济渠,引黄河支流沁水南至黄河,北接卫河直达涿州(今北京),完成运河北段。 [126]涿州便成为东征高句丽的人员与物资的集中地。 [124]

由广通渠,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和江南运河组成的隋唐大运河长达2700余公里,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浙江杭州)。611年,隋炀帝乘龙舟自江都(今江苏扬州)直达涿州。普通民船一昼夜走一百里,自江都到涿州不过一个多月,南北水路交通比陆路确是便利得多。洛阳位居运河中心,西接长安,南通杭州,北通涿州,成为天下货物集散地;江都形成江南货物集散地,成为隋唐经济重心;运河沿岸也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出数座商业城市。隋唐大运河为经济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建成后六百余年时间之内成为沟通南北双方的重要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纽带。 [128]南北朝以来南北横析的地形。至此打破,它们对统一基础的奠定,无疑有帮助。隋以后,它们更成为唐帝国的经济命脉。 [127]

大运河将中国众多水系连接起来,形成贯通南北的运输网络;带动沿岸城市的发展,兴起了许多工商业城市,促进各个地区的文化发展与民族融合,这使得中华文明加速成为有机体的整体东方文明。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又以通济渠,永济渠,邗沟,江南河为四个组成部分,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加强了南北地区的经济文化政治交流。 [35] [155]隋朝时洛阳由于水路畅通,居天下之中,四通八达,加之隋炀帝调迁全国大量商贾和百姓入住洛阳城,洛阳人口达到五十万以上。 [136]

然而,由于隋炀帝急促兴建大运河,消耗大量人力财力,为人民带来很多负担。而且他的目的不是利国利民的思想,所以功不抵罪。 [146]掘河的民夫,经久不息地劳动,加上疾病侵袭,死亡人数占全部一半以上。 [36]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开凿通济渠的同时,带后宫、诸王、卫队等大量人群沿运河巡视南方,沿途之上,花费许多资金,征调许多人民 [37]。

开凿驰道

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巡视北方时,征调北方人民经太行山开凿驰道达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并向附属的突厥启民可汗要求突厥民众协助开凿驰道。 [38]

修筑长城

隋文帝时期,在朔方、灵武等地修筑长城。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出巡榆林动员壮丁百余万人,于榆林至紫河(今内蒙古、山西一带)开筑长城以保护突厥启民可汗。 [39] [40]

外国来朝

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西巡,到达焉支山后召开了一场“万国博览会”, [41]会上吐屯设向炀帝献地数千里,炀帝大悦,以之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调发戍卒,大兴屯田。此时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有奇。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资治通鉴》评价:“隋氏之盛,极于此矣。” [42] [43]

危机四伏

参见:隋末民变、瓦岗寨起义

然而由于隋炀帝急功好利,刚愎自用,不体恤下情,这些对经济和民生造成了破坏,激化了社会矛盾。徭役繁重,刑法残酷,以及穷兵黩武、纷繁的对外战争,例如大业八年(612年)到大业十年(614年)的三征高句丽,更成为隋末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各地区也纷纷出现了水灾、旱灾和瘟疫,老百姓到了“人相食”得地步。但与此同时,隋炀帝还三下江南,六巡塞北,耗尽了民力。政治腐败,“官吏贪残,因缘侵渔”,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反抗已经不可避免了,最终引起隋末危机。 [31]

大业七年(611年),山东、河南大水成灾,漂没四十余郡,王薄率众于长白山(今山东省邹平县)发动叛变,抵制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唱出着名的《无向辽东浪死歌》。当时民变范围大多集中在山东地区,不久被隋军镇压。大业九年(613年),刘元进据吴郡,自称天子,向海明也在扶风称帝,但他们没坚持多久,同年就被剿灭。直到杨素的儿子杨玄感于黎阳(今河南省浚县)举兵起义,达官子弟踊跃参加,带动全国各地纷纷发动叛变,隋朝统治集团也开始分裂。 [46]

瓦岗寨起义旧址

河南有翟让、李密的瓦岗起义军。大业十二年(616年),翟让在李密建议下,攻破要塞金堤关(今河南省荥阳市),打下荥阳诸县。义宁元年(617年),瓦岗军又攻破距都城洛阳的粮库兴洛仓。由于李密擅长作战,翟让让位给他。李密自封魏公,国号魏,以洛阳洛口为根据地。随后占领回洛仓,直逼都城洛阳城下,然而内部猜忌使得李密杀翟让等人,最后投降越王杨侗。 [47]

河北有窦建德的起义军,大业十二年(616年),窦建德领导河北叛军转战河北各地,占据河北冀州部分地区,两年后自封夏王。与此同时高昙晟、高开道也在河北的怀戎、渔阳割据。江淮地区以杜伏威、辅公祏较强。大业九年(613年),两人在齐郡(今属山东省)举兵叛乱,随后南下江南。大业十三年(617年),占领高邮,切断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与北方的联系。杜伏威自称总管,以辅公祏为长史。 [45]

土崩瓦解

参见:江都之变、李渊

隋炀帝陵

隋朝在此局势下迅速土崩瓦解。早在616年,隋炀帝命越王杨侗留守东都洛阳,自己率众前往江都。他下令筑丹阳宫,计划迁都丹阳(今江苏省南京市)。跟随他的大臣卫士多是关中和中原人,不愿意长居江南,加上江都粮尽,人人都想逃回中原。大业十四年(618年)4月11日,宇文化及、司马德戡与裴虔通等人发动兵变,杀隋炀帝,拥立隋炀帝侄子杨浩为帝。 [48]不久宇文化及又杀杨浩自行称帝,国号许,年号天寿,设置百官。 [173]隔年被唐将李神通与夏王窦建德联合剿灭。

大业十三年(617年)5月,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隋炀帝第三个孙子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即隋恭帝。李渊自任丞相,进封唐王。 [49]

大业十四年(618年)6月12日,李渊逼迫隋恭帝禅位,6月18日,李渊正式称帝,国号唐,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 [50]洛阳都城留守“七贵”在得知隋炀帝死讯后于6月22日拥立隋炀帝次孙越王杨侗为帝,改元皇泰,即隋末帝,次年(619年)5月23日,王世充废黜杨侗,两个月后弑之,隋朝亡。唐并之崛起。

疆域

播报

编辑

参见:隋朝行政区划

范围

隋灭陈后,疆域东起辽河、北抵大漠、西至敦煌、南据交趾,大业元年(605年)又吞并林邑 [51],不久林邑复国 [52],大业五年(609年)时隋朝一度吞并吐谷浑 [53]、伊吾 [54],全国共有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有余。西到且末,北到五原,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国势号称极盛。 [177]

行政区划

隋朝行政区划有两次重大变化。隋代地方上分为州、郡、县三级,隋文帝基本统一天下后,鉴于从东汉末年开始的州郡县三级制已经混乱不堪,废除天下郡置,改为州县二级制,以州直接统县,隋炀帝时又改州为郡。隋炀帝继位后,不久将所有的州改为郡,实行郡县二级制,全国190个郡,1255个县。隋朝州的长官每年年底都要进京述职,称为朝集使。朝廷则派司隶台官员或别使巡查省地方。 [55] [174]

江都(扬州)、余杭(杭州)、巴陵(岳阳)、新安(歙县)、彭城(徐州)大致位置,并不完全重合,仅作参考。

行政区划

地区

城市

古雍州地

京兆、冯翊、扶风、安定、北地、上郡、雕阴、延安、弘化、平凉、朔方、盐川、灵武、榆林、五原、天水、陇西、金城、抱罕、浇河、西平、武威、张掖、敦煌、鄯善、且末、西海、河源

古豫州地

河南(洛阳)、荥阳、梁郡(商丘)、谯郡、济阴、襄城、颍川、汝南、淮阳、汝阴、上洛、弘农、浙阳、南阳、清阳、淮安

古梁州地

汉川、西城、房陵、清化、通川、宕渠、汉阳、临洮、宕昌、武都、同昌、河池、顺政、义城、平武、汶山、普安、金山、新城、巴西、遂宁、涪陵、巴郡、巴东、蜀郡、临邛、眉山、降山、资阳、牂牁、黔安

古兖州地

东郡、东平、济北、武阳、渤海

古冀州地

信都、清河、魏郡、汲郡、河内、长平、上党、河东、绛郡、文城、临汾、龙泉、西河、离石、雁门、马邑、定襄、楼烦、太原、襄国、武安、赵郡、恒山、博陵、河间、涿郡、上谷、渔阳、北平、安乐、辽西

古徐州地

彭城、鲁郡、琅邪、东海、下邳

古青州地

齐郡、北海、东莱、高密、文登

古荆州地

南郡、夷陵、竟陵、沔阳、沅陵、武陵、清江、襄阳、春陵、汉东、安陆、永安、义阳、九江、江夏、澧阳、巴陵、长沙、衡山、桂阳、零陵、熙平

古扬州地

江都、钟离、淮南、弋阳、蕲春、庐江、同安、历阳、丹阳、宣城、毗陵、吴郡,会稽、余杭、新安、东阳,永嘉、建安、遂安、鄱阳、临川、庐陵、南康、宜春、豫章、南海、龙川、义安、高凉、信安、永熙、苍梧、始安、永平、郁林、合浦、珠崖、宁越、交趾、九真、日南、比景、海阴、林邑

政治

播报

编辑

中央

参见:五省六曹制、隋朝官制

隋文帝即位后,废除北周附会《周礼》六官所建立的官制,代之以新的职官制度:“置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等省,御史台、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国子、将作等监,左右卫、左右武卫等府” [56],以强化中央集权和恢复汉族王朝官制的传统。

三省六部制

隋朝的中央官制为“五省六曹制”,五省包括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秘书省和内侍省。其中秘书省掌书籍历法,内侍省则是专门的宦官机构,两省较少涉及国家政务;实际的中央行政机关为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尚书省下设吏、度、支、礼、兵、都官、工六曹。唐朝仿此而设立三省六部制。 [183]

三师、三公虽然地位崇高位居一品但实际上只是荣誉。隋代尚书省的地位很高,《隋书·百官志》说“尚书省,事无不总”,反映了它作为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的地位与权力。 [174]

隋炀帝围绕封爵勋官制度而推行的政治改革,势在打破北周宇文泰以来实施的“关中本位政策”,通过限制、削弱关陇集团的势力和影响,以整饬吏政,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但其政治改革的方案未尽成熟及过急的推进,未能与建立民生顺遂、团结安定的政治局面相结合起来,最终爆发严重的统治危机。 [58]

科举

南北朝时期为了选拔有用人才已萌生出“举明经”等科举制度,但是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仍然继续实施。开皇七年(587年),隋文帝正式设立分科考试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自此选官不问门第。科举制度初期设诸州岁贡,规定各州每年向中央选送三人,参加秀才与明经科的考试,大业二年(606年),隋炀帝增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当时秀才试方略、进士试时务策、明经试经术,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分科选才制度。 [59]

当时以明经最为高级,进士试居次。当时选士制度只称为秀才科,与唐之科举仍有一段距离。秀才科可谓科举的开端,亦为不完善的考试制度,对实际取士作用不大,但已改变了门第垄断官职的局面。科举制度顺应了历代庶族地主在政治上得到应有的地位的要求,缓和了他们和朝廷的矛盾,使他们忠心拥戴中央,有利于选拔人才,增强政治效率,对中央集权的巩固起了积极的作用。 [59]

法律

北周律法有时松,有时严,不好掌握,导致刑罚混乱。隋文帝即位后,于开皇元年(581)命高颎等人参考北齐、北周等旧律,制定法律。开皇三年(583年),又让苏威等人加以修订,完成了《开皇律》。《开皇律》以北齐《河清律》为底本、参考北周和南朝梁的律典,简化律文,博取南北法律优点而成。史称“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60],规定对十恶者要严惩不贷。《开皇律》分十二卷,500条,刑罚分为:死刑、流刑、徒刑、杖刑、笞刑五种二十等。废除了鞭刑、枭首、裂刑等酷刑,是唐代及其以后各代法典的基础。 [61]

军事

播报

编辑

参见:隋朝军制、府兵制

部队建制

军事制度方面,隋朝分置诸卫,统率军府宿卫的制度源自西魏北周时的十二大将军制,设置司卫、司武官,统率府兵宿卫宫禁;又有武侯府统率府兵巡警京城,各置上大夫。隋初沿北周之制,隋文帝设置中央管理机关为十二卫,此即十六卫的前身。十二卫分为左右翊卫、左右骁骑卫、左右武卫、左右屯卫、左右候卫和左右御卫。十二卫负责戍卫与征战,戍卫分为内卫与外卫。有战事时,皇帝诏命行军元帅或行军总管为战时指挥官,组成作战组织。例如隋灭陈之战因为战区较大,行军元帅有隋炀帝、杨俊及杨素,由隋炀帝统一调度。

隋朝军服复原图

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将十二卫扩充成卫统府的制度,这是为了扩张军事力量、加强中央侍卫力量以及分散诸将权力 [111]。卫统府有十二卫四府,合称十六卫或十六府。新成立的四府分别为:左右备身府和左右监门府。十二卫负责统领府兵与宿卫京城;四府不统府兵,左右备身府负责侍卫皇帝;左右监门府分掌宫殿门禁。十二卫率领外军,属于左右翊卫的骁骑卫军、左右骁卫的豹骑军、左右武卫的熊渠军、左右屯卫的羽林军、左右御卫的射声军和属左右候卫的佽飞军。左右翊卫兼领内军。内军指左右翊卫的亲、勋、翊三卫统辖的五军府和另属东宫的三卫三府之兵,均由达官子弟担任 [112]。

隋文帝对府兵制也有所改革。将北周官职品级制度和文臣武将都纳入同一个等级系统内。开皇十年(590年)颁布关于将军户编入民户的命令,军人除了自己本身军籍,还可以同家属列入当地户籍,按均田制授田,免除租庸调,并按规定轮番到京城宿卫,或执行其它任务。这个命令减轻中央朝廷经济负担,并且使军人能够和家属同住,也扩大朝廷兵源,堪称兵农合一。 [113]

军事区域

隋文帝将全国各地区划划分为若干军事区域,设总管负责该地区军事,平时备边防患,战时奉命出征。总管下设总管府,分上中下三等。另外尚有四大总管:晋王杨广镇并州、秦王杨俊镇扬州、蜀王杨秀镇益州、韦世康镇荆州。隋朝共设有三十至五十多个总管,以长安为中心分为东西南北四大军区,驻守天下诸州以抵御外患。并且以北部边疆地区为重点,镇守要害。军区共有:北及西北八府,主要防御突厥汗国;东北七府,防御突厥汗国和契丹;中西部八府,拱卫畿辅,扼守江源;东南九府,守南方形胜险固之地;另有防御吐谷浑的叠州,镇爨族之南宁;之后又增加遂、泸二府以防备当时的西南各部落。后来唐朝也继承这种做法,并且发展成“道”的军区或监察。

经济

播报

编辑

农业

参见:租庸调制、均田制

领均田令

隋朝推行均田制,整顿户籍。实行了“大索貌阅法”要求官吏经常检查人口,根据相貌来检查户口,使编户大增。和实行“输籍定样”在第一个的基础上确定户口数,编制“定簿”,以此为依据来收取赋税。

设置粮仓

隋朝在各地都修建了许多粮仓,其中着名的有兴洛仓,回洛仓,常平仓,黎阳仓、广通仓等。存储粮食皆在百万石以上。唐朝初年监察御史马周对唐太宗说:“隋家储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 今未尽。”隋朝已灭亡了20年,隋文帝已经死了33年,可那时的粮食布帛还未用完。1969年,在洛阳出土了一座隋朝粮仓——含嘉仓遗址。面积达45万多平方米,内探出259个粮窖。其中还有一个粮窖还留有已经炭化的谷子50万斤。由此可见的隋朝的富裕与强盛。 [156]

手工业

纺织业

隋代兽纹铸字铜镜

隋朝仓储布帛动辄数千万匹,说明当时纺织业是相当发达的。何北、山东历来是纺织业中心。北齐曾在定州(河北定县)设置绸绫局。相州的丝织品“雕刻之工,特云精妙,士女被服,咸以奢丽相高”。相州刺史豆卢通贡绫纹布,隋文帝看了觉得太精致了,命焚之于朝堂,表示不提倡生产这类细绫。而青州(山东青州)自古就有“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之称。隋代四川的织锦业,仍保持着全国先进水平,蜀郡“人多工巧,绫锦雕镂之妙,殆侔于上国”。麻布的纺织方面,在豫章郡“亦有夜浣纱而旦成布者,俗呼为鸡鸣布”。 [162]

瓷器业

隋代是中国瓷器生产技术的重要发展阶段。其突出的表现是,在河南安阳、陕西西安的墓葬中出土了一批白釉瓷。沼帔白瓷,胎质坚硬,色泽晶莹,造型生动美观,这是中国较早出现的白瓷。隋代青釉瓷器的生产则更广泛,在河北、河南、陕西、安徽以及江南各地皆有青瓷出土,并发现了多处隋代窑址,江南为手工业发达地区。隋朝瓷器的发展也带动了当时经济的发展。

隋代青瓷的烧造技术有了进一步提高,选料比较精细,捏练技术有所改进,使瓷土得到较好溶解,胶体物质增加,胎体较薄,烧造过程中变形和损坏率有所降低。安阳出土的开皇十四年(594年)张盛墓和仁寿三年(603年)卜仁慕中,有许多生活用具、俑群和明器等,是用青瓷烧造的,代表了当时青瓷的发展水平。白瓷的烧造技术在隋代也有突出的进步。隋代工匠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掌握了提炼或控制胎料和釉料中铁的成分的方法,因此烧造出色调比较稳定的白瓷。在西安出土的大业四年(608年)李静训墓、大业六年姬威墓以及张盛墓中就有近百件白釉瓷器,这批白瓷,胎质坚硬,色泽晶莹,造型生动美观。 [162]

造船业

杨素所督造的五牙大战船,船上有五层楼,高百余尺,左右前后设置六个拍竿,高50尺,可以拍击敌船。炀帝游江都时所乘的船,种类很多,有龙舟、翔螭、浮景、漾彩、朱鸟、苍螭、白虎等。其中尤以龙舟制作最精,高 45 尺,阔 50 尺,长 200 尺;船身分为四层,上层有正殿、内殿和东西朝堂,中间两层有 120 个房间。这些船都“饰以丹粉,装以金碧珠翠,雕刻奇丽”,可见制作技术是很高的。 [162]

商业

货币

隋五铢钱币

南、北两朝,钱币轻重极为紊乱。南陈有五铢、六铢、鹅眼等钱,岭南诸州用盐米布交易,都不用钱。北齐有常平五铢钱,制造甚精,但市上盛行私铸钱,种类繁杂。北周有永通万国、五行大布、五铢三种钱币,与齐旧钱杂用。河西诸郡也用西域金银钱,官不禁止。大抵各地方都有私铸钱,朝廷法定的钱币只算是各种钱币中的一种。隋文帝即位,力求钱币统一,新铸一种五铢钱,各市都置样钱,不合样的钱不许入市,世称“隋五铢”。前朝旧钱一律废除。585年,新五铢钱通行全国,百姓称便。灭陈以后,陆续在扬州(治江都,江苏扬州)立五炉,在鄂州(治江夏,湖北武汉市)立十炉,在益州(治成都,四川成都市)立五炉,依定样铸钱。隋文帝刑法严厉,不许私铸钱流行,基本上保持钱币的统一。隋炀帝时,私铸钱又盛行,一千钱只重二斤,后来只重一斤,甚至翦铁片、裁皮革、糊纸钱混入铜钱中使用。钱贱物贵,币制大乱,一直乱到亡国。 [176]

城镇

商业的繁荣由于政治上的统一,全国市场扩大,特别是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商业贸易也出现了繁荣景象。东西两京是当时最大的商业都市,也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城市。西京长安有东西两市:东市名都会,西市名利人。因为是国都所在,所以城内“俗具五方,人物混淆,华戎杂错”。不少居民“去农从商,争朝夕之利;游手为事,竞锥刀之末”。东都洛阳有三市:东市名丰都,南市名大同,北市名通远。通远市“二十门,分路入市,市东合漕渠。市周六里,其内郡国舟船,舳舻万计”。丰都市“周八里,通门十二,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市四壁有四百余店,重楼延阁,互相临映,招致商旅,珍奇山积”。少数民族和外国商人纷纷要求入丰都市交易,得到炀帝的允许,于是“先命整饰店肆……胡客或过酒食店,悉令邀延就坐,醉饱而散,不取其直,给之曰:中国丰饶,酒食例不取直。胡客皆惊叹。其黠者颇觉之,见以缯帛缠树,曰: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市人惭不能答”。这一记载反映了在商业繁荣背后的虚伪和社会的不公平。 [163]

此外,四川的蜀郡,江南的宣城、毗陵、吴郡、会稽、余杭、东阳等郡,以及南海、豫章、荆州、蔡州、岐州等都是当时着名的商业城市。 [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