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常在走后,苏若莹如前几次一样,再次留了下来。
“大人这么做简直就是把李掌柜推到了风口浪尖,日后他有何面目再面对商行前辈?”苏若莹为李常在打抱不平。
“你怎么还在这?”刘卓不由抬头得仔细打量了一番,随后略有疑惑的问道。
“抚台大人还没有回答我的问话。”苏若莹对于刘卓的问话置之不理,反而质询起了刘卓。
“我有必要向你解释吗?商行的制度与规定都白学了?你知不知道那些人都做了什么?”刘卓脸色一沉,不悦的神情挂在脸上,声色俱厉的斥责道。
“我自然清楚那些人做的事。但我想问的是,大人为何非要安排李掌柜去处罚那些人?就不能另派他人?”苏若莹对刘卓的神色毫不在意,执意问个清楚明白。
“就凭他是刘氏商行的掌柜,这个答复满意吗?”刘卓勃然大怒,起身走了出去。
苏若莹愣在了原地。尽管她对这回答并不满意,可却不知道如何是好。李常在与苏若莹的关系极好,由于多次受到李常在的照顾与帮助,苏若莹心存感激。
见到李常在为难,便毫不犹豫的站出来替其说话,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但坏就坏在,苏若莹在不恰当的时间以令人不悦的说话方式询问上级。
李常在对于苏若莹的行为并不知晓,刘卓也没有将此事放在心上。毕竟,苏若莹还处于商行的最底层。倘若不是与李常在关系匪浅,只怕是连抚台衙门的大门都进不来。
接下任务的李常在,对于手头的工作自然十分的上心。与林怀沟通了贷款一事后,就将全部的精力全都放在了内部人员的整顿上。
仔细盯着手中的名单瞧了许久后,李常在无奈的叹了一口气。名单中的一部分人,他早就清楚他们是什么德行。
但对于剩下的人,就有些摸不准了。公子既然敢将手中的名单送来,应该也都是查证无误的。
沉思许久后,李常在令人给名单上的所有人发去了通知,令众人在六月十一日前务必赶到济南府。
六月初,前往兖州、登州、莱州三府查验良粮库的崔世英返回了济南府。收到消息后,刘卓立马令人将其找来。
“各地府库的的存粮如何?各地的州县有没有欺上瞒下,弄虚作假的情况?”刘卓急切的盯着崔世英问道。
“有,属下已经列出了名单。有存粮与往年对不上的,有购粮不积极的,还有找粮商借粮企图蒙混过关的,共计二十三个州县的存粮数额有问题。”崔世英眼神坚定,注视着刘卓,一五一十的将一个多月的查验情况上报。
接过崔世英手中的名单后,刘卓大致阅览了一番。
“做的不错,先回去休息吧。”刘卓当即打发了崔世英。
明朝官府中的公务人员,有两种,分别是官与吏。官员多是进士或者举人出身,有正式的品级与俸禄,权力很大,数量不多。一个县中也就只有县令、县丞、主簿、巡检是官员。
吏员多是官员自行招募的办事人员,无品级与俸禄。官员个人就可以决定吏员的人任免。
但是,官员的任免则是属于中央的吏部。即便是一省巡抚,也不能将一县知县免职。
然而,在多数情况下,巡抚的人脉与能量肯定是大过知县的,只要巡抚参奏,还是可以免职知县的。
即便刘卓可以奏请吏部免除了这个二十多个县的知县,但谁又能保证新派来的知县一定好好干活?所以刘卓只是打算先吓唬一番,以观后效,若是再行不法之事,那就不用留情了。
将商行与几个州府的事情放置一边后,刘卓将重心放到夏季的旱蝗上来。
“旱蝗”是蝗虫的一种,在干旱地区出现的多。干旱条件下,由于蝗虫的生长、繁殖受到影响,导致蝗虫数量增多,进而对农作物造成严重的损害。基本上,只要有蝗灾发生的地区,必定会伴随着旱灾的发生。
历史上,中国地区蝗灾的发生频率、持续时间、影响范围、受灾区域远超其他的自然灾害。所以,各朝朝廷都十分重视蝗灾。
从明朝立国之初至李自成灭明,两百多年的历史中,出现的大大小小蝗灾近千次。十六个皇帝在位期间,基本都有蝗灾发生。经常发生蝗灾地区为北直隶、河南、山东等地。
蝗虫成灾基本上发生在夏秋季节,特别遇到大旱的时候,有利于蝗虫的生活和繁殖。
蝗虫的生命力与繁殖能力很强,虫卵基本上在地下埋藏着。若是不遇到雨雪天气,蝗虫多半会存活下来。此外,蝗虫的生长周期短,且是集体性生存,一出现就会造成灾害。
封建社会是小农经济为主的农耕社会,蝗灾对于农业的破坏极大。不仅会造成百姓颗粒无收,还会引发极端的恶性事件,从而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