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怎么的,周知非突然觉得这槽点是真特么多。
公演还在继续,而且接下来的才是今晚这场演出的重点。
因为演出的乐器有所差异,羊城爱乐乐团花了一点时间以作调整。
《梁祝》在前世公开演出后,其实是有很多改进的小版本。
除了小提琴之外,这首曲子里用到的乐器,其实很多都是可以替代的。
从最初的全部采用西方管弦乐器,到后面逐渐加入一些自己的民族乐器。直到后面还衍生了琵琶版、古筝版、胡琴版等诸多版本。
每一个版本都有着它不同的侧重点,但要说影响最深远的还得是最初的小提琴协奏曲版本。
周知非不是没有考虑过在首次公演时加入民族乐器 ,但是后来想了想,还是否定了这个想法。
《梁祝》能够成为世界名曲,被众多海内外乐团争相演奏,就是因为它“通俗化”的演奏乐器。
如果加入古筝、琵琶、二胡、竹笛等民族管弦乐器,这对国外乐团来说就有些过于抽象,不利于在国外的传播。
以前的新东大想要被世界重新认识,必须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好不好都是后面的事。
所以周知非最后决定还是按照前世的轨迹,《梁祝》的首次公演采用的都是西方管弦乐器那一套。
至于添加民族乐器来合并演奏,可以等曲子流传开了之后在搞。
而且,周知非觉得华国的音乐格局会更大一点,更注重的应该是乐曲里的内核,而不是演奏形式。
就像我们华夏人从来就不讲究血统,而是文化的认同。
调整完毕后。
黄德伦背对着观众席,轻轻舞动手上的指挥棒,
即使台下的观众刚刚听得心潮澎湃,也不影响大家这会认真倾听。
而后。
在弦乐颤音的背景下,长笛吹奏出了优美和轻柔的旋律。仿佛在讲述着梁山伯和祝英台在求学的路上,一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
熟知《梁祝》故事的听众,脑海里不自觉的浮现出一幅幅两人相处时的场景。
开篇部分是作品的引子,由双簧管奏出了整部作品的主题音调,取材自越剧的过门音乐。
这是因为《梁山伯和祝英台》本身就是越剧,而创作者何占豪本人当过越剧演员,也特别的喜欢越剧,所以在协奏曲里加入了大量越剧的元素。
引子过后,便是《梁祝》的呈现部,也即是西方惯用说法的第一乐章。
在竖琴的伴奏下,小提琴奏出了两人相爱的过程。这个主题,同样是取材自越剧的音乐素材。
特点就是旋律不断上行又不断下行,上行时表现梁祝相爱时对幸福生活和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下行时则预示着他们遇到的曲折和有情人难成眷属的痛苦。
接下来是整个乐章的华彩乐段,是为小提琴独奏,也是整部作品里最为轻快和欢悦的乐段,展现了梁山伯和祝英台三载同窗的幸福时光。
俗话说开头有多甜结局就会有多虐,自呈示部的结尾开始,欢快的节奏就开始急转直下了。
当听众还沉浸在梁山伯和祝英台系别的氛围中,突然闯进来大管和大提琴低沉的声音,定音鼓和弦乐的颤音夹杂着略显可怕的锣声,都在预示着悲剧的即将发生。
而且随着进程的越往后面,演奏的旋律就愈发冲突。极富感染力的节奏,也揪住了听众们的心。
然后,梁山伯死了,祝英台悲痛欲绝的扑倒在他的新坟之前。
终于,祝英台纵身投坟,以自己的生命向苍天作了最后的控诉。
乐团以最强的力度,倾泻出了怨愤与同情,乐曲达到了最高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