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 / 2)

19 世纪中叶,古老的中国在清王朝统治下,于封建社会末期蹒跚而行。政治上,腐败之风猖獗,卖官鬻爵盛行,官员们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土地兼并现象极为严重,致使无数农民失去土地,沦为流民,社会矛盾一触即发。经济层面,依旧深陷传统自然经济的泥沼,以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为主要特征,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对新的生产技术和经济模式排斥抗拒。思想文化领域,清朝统治者厉行文化专制,文字狱频发,知识分子动辄得咎,学术发展停滞不前,思想受到严重禁锢,科技进步更是无从谈起。军事方面,清军装备陈腐,多为冷兵器,火器不仅数量稀少且技术落后,军队缺乏严格训练,纪律散漫,战斗力微弱。

而此时的世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革命的强力推动下,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革。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先驱者,凭借先进的纺织、机械制造等技术,生产力大幅跃升,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急需开拓广阔的海外市场以倾销商品、获取原材料,来满足其资本主义扩张需求。

在对外贸易中,中国长期处于出超地位。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等精美商品在欧洲备受青睐,而英国的毛纺织品等工业产品在中国却销路不畅。为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商人丧心病狂地向中国倾销鸦片。通过东印度公司,鸦片如潮水般涌入中国。据记载,1800 年至 1838 年间,输入中国的鸦片数量从 4570 箱猛增至 箱。鸦片的泛滥,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毁灭性灾难。吸食鸦片者身体极度虚弱,精神萎靡,大量家庭因此倾家荡产,社会风气严重败坏。同时,白银大量外流,据估算,鸦片战争前的 20 年里,外流白银达 1 亿两之巨,致使清政府财政陷入严重危机,经济濒临崩溃边缘,国内银价飞涨,物价波动剧烈,民众生活苦不堪言。

二、战争的经过

(一)第一阶段:英军的进攻与清政府的抵抗

1840 年 6 月,英国舰队悍然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正式爆发。英军凭借坚船利炮,对广东沿海发起猛烈攻击。林则徐在广东积极筹备防务,整军经武,加固炮台,训练水师,同时组织民众构建防御体系,发动民间力量参与抗英斗争。在林则徐的英明领导下,广东军民同仇敌忾,奋勇抵抗。英军在广东的进攻屡屡受挫,不得不暂时放弃对广东的大规模军事行动,转而北上。

英军随后进攻厦门,闽浙总督邓廷桢率清军顽强抵抗。尽管清军将士拼死作战,但因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的巨大差距,厦门最终沦陷。英军在厦门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惨遭涂炭,城市满目疮痍。

接着,英军继续北上,进攻定海。定海作为浙江的重要港口,战略地位举足轻重。清军虽奋力抵抗,但实力悬殊,定海失陷。英军在定海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杀和掠夺,无数百姓丧生,城市化为废墟,曾经的繁华昌盛不复存在,只剩下一片凄惨景象和百姓们的痛苦哀号。

英军的侵略行径震惊了清政府,清政府内部陷入战和两难的困境,争论不休。最终,清政府任命琦善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与英军谈判。琦善怯懦畏战,是典型的主和派。他抵达广东后,一味妥协求和,为讨好英军,竟拆除林则徐在广东沿海修筑的防御工事,严重削弱了清军的防御力量。随后,他擅自与英军签订《穿鼻草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偿英国烟价 600 万元等,此卖国行径为后续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了极坏的先例,使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受严重损害。

(二)第二阶段:清政府的宣战与战败

清政府对琦善的卖国行为极为震怒,在国内舆论的强大压力下,决定对英宣战。1841 年 1 月,英军再次进攻虎门。虎门地势险要,是广州的重要门户,由清军名将关天培驻守。关天培英勇无畏,深知虎门的战略重要性,决心与英军决一死战。他亲率清军将士顽强抵抗,在战斗中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其身影在炮火中穿梭,成为清军将士们的精神支柱。然而,由于清军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于英军,且兵力悬殊,虎门最终失守,关天培壮烈牺牲。他的英勇事迹,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座巍峨的丰碑,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而不懈奋斗。

英军攻占虎门后,继续向广州推进。广州清军在奕山指挥下进行抵抗,奕山昏庸无能,毫无军事才能和指挥经验,对英军的进攻束手无策。清军在他的指挥下,一触即溃,毫无还手之力。英军兵临广州城下,奕山被迫求和,与英军签订《广州和约》,规定清军退出广州城,向英军缴纳赎城费 600 万元等。这一和约再次暴露了清政府的软弱与无能,也让英军看清了清政府的底牌,为其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提供了有利契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广州和约》签订后,英国政府认为所获利益远未达到预期目标,决定扩大战争规模。1841 年 8 月,英军再次北上,气势汹汹地进攻厦门、定海、镇海、宁波等地。清军在这些地区的抵抗均以失败告终,大片国土沦陷。在定海之战中,清军总兵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率部顽强抵抗,与英军展开殊死搏斗。葛云飞亲自操炮轰击英军,王锡朋在阵地上与英军展开白刃战,郑国鸿则在城墙上指挥作战,直至壮烈牺牲。他们的英勇事迹,可歌可泣,成为中华民族反抗外敌侵略的光辉典范,彰显了中华儿女不屈的民族精神。

1842 年 6 月,英军进攻长江下游的吴淞口。吴淞口是上海的门户,战略地位至关重要,由江南提督陈化成驻守。陈化成经验丰富、威望卓着,他深知此次战斗关乎国家命运,决心以死报国。他亲率清军与英军展开激烈战斗,身先士卒,奋勇杀敌,亲自在炮台上指挥炮击英军。在战斗中,他毫不畏惧英军的猛烈炮火,始终坚守阵地,直至最后一刻。然而,由于清军其他部队未能及时支援,陈化成孤立无援,吴淞口最终失陷,陈化成壮烈牺牲。他的牺牲,使上海失去了最后的屏障,英军得以沿长江而上,如入无人之境,直逼南京。

三、《南京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一)条约的主要内容

面对英军的步步紧逼,清政府惊恐万分,无奈之下,只得派代表与英国进行谈判。1842 年 8 月 29 日,清政府代表耆英、伊里布与英国代表璞鼎查在南京江面的英舰“皋华丽”号上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如同一把沉重的枷锁,套在了中国人民的脖子上,从此开启了中国近代百年的屈辱历史。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包括:割让香港岛给英国,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主权,香港岛自此沦为英国殖民地,成为英国在亚洲扩张的重要战略据点;赔偿英国军费 2100 万元,这巨额赔款使本就财政困难的清政府雪上加霜,进一步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东南沿海地区门户大开,沦为列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的基地;协定关税,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的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等,这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使中国海关沦为列强控制中国经济的工具,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极为被动的地位。

(二)条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