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异样的气息(1 / 2)

但自从与胡轲相交甚深之后,这个兄长的内外言行都逐渐透露出一股诡异而异样的气息。

最为显着的迹象便是:这位从未真正拥有过实权、仅凭王族身份存在者,却大胆直言直接干预朝政的运作——这样的行动如若发生在其它任何一王之上,徐允恭也绝少会感到太过在意,毕竟对方有显赫身份的太子名号,自己不过只是国家公爵的子女而已,双方的地位差距足以确保不必为对方提供指导意见。

然而,对于此时所发生事件的主角却是例外——他正是自己的兄长,也是徐氏家族长远立足朝廷的根基。

作为无可争议的大徐家继承人,他绝不允许事情按其不愿预见的发展路径演变。

对那潜在不安定因素——如若处理不当则有可能影响整个计划的胡轲并未立即清除掉,而是决定将对方纳入自己的掌控之下。

通过控制这个人,他试图以此手段警示并引导自己的兄长回归正途。

同时,对于皇帝给予他的巨大压力也在不断增大,为了寻找毛骧的线索,徐允恭不惜使用了父亲在军中的影响力的全部力量。

在此之前,他未曾想过这回事会发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身为魏国公府的继承人,他对与国家政权相关的利益关系尤为警觉,尤其是在长时间的认知中,明白自己的父亲明确拒绝自己兄弟们的涉军接触,这不代表阻止他们在军事实践中学习与磨砺,更确切的讲,是在强调不能借军事权力帮助自身的事务运作。

即使在徐允恭进入锦衣卫工作之时,徐达亦未准许儿子触及军界的事务范围。

这种限制在于理清父子各自利益界限的原则基础上,同时避免将军事领域的 ** 权力与亲缘关系相互牵涉——作为帝国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他承担着确保皇帝统治下的军队 ** 运作的职责。

尽管此刻位于锦衣卫领导职位的,正是他的独生子——同样是他亲自选拔的儿子。

但他心底的防线始终屹立不可撼动。

因为这是皇帝亲授的规矩与底线,关乎着家族的荣辱和自身在朝堂的地位与影响力。

因此,面对当前的局面与日益紧张的局面,徐允恭选择了直接突破与绕开父命的做法,借助在军队中的私人关系展开行动。

通过这260段对话可以看出:

- 徐允恭实际上是借用了父亲徐达的人脉关系,但在对外表现上并没有明确地宣称这一点。

- 同时,徐达的下属们也都知道,徐允恭将成为徐达权力的核心 ** 。

尽管如此,在处理一些事情时,徐允恭不得不采取冒险策略并完全调动可用资源,如追查毛骧行踪一事,以显示他的能力。

不过事情并不如预期般顺利;随着时间流逝,徐允恭的手下感到挫败,他无暇关注其他事务。

同时,在朝廷对徐允恭的关注以及掌握重要案件的压力面前,许多人迫切想知道毛骧的下落,纷纷向锦衣卫询问相关信息。

而这种混乱局势也进一步加重了徐允恭的职责。

当收到来自于燕王府的访面信息,尽管一开始不想回应,但最终由于王响提供了燕王妃的信物,情况发生了转折。

另一方面,在杨论释放民众并平息 * 乱之后,县府暂时缓和下来,但是仍然存在许多无法立刻离开的情况——尽管他们的精神重担已被减轻(象征意义上的锁链被释放),但孙医师依然存在疑问,当天未经正式授权便抓人的杨论也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

整个故事揭示出权利游戏背后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人性考量。

在这个时刻,村民们的眼神不约而同地转向了孙医师,杨论也开始明白村民们心中的不安。

“也就是我们现在没法离开。”

在人群之中,杨论这突然的话语让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周围陷入短暂的沉默。

然而他的意识很清楚,村民们的情绪还未完全缓和。

他赶紧补充说道,“这次请孙医师到县署作为证据,确实匆忙草率,我意识到这是欠妥的。”

他接着道:“既然我是特地请他的,并确保公正对待,那么孙医师理应获得公正的解答。

当这两人犯罪事件全都被处理妥当之后,我要在自己家宴请孙医师一顿酒饭,来为此次的疏漏表歉意和尊重。”

他的策略目的达到了,现在是回馈一次也是顺理成章的,况且在这件事上,他也有些后悔自己对孙医师处理的方式过于严厉。

回想当初,将孙医师强行带走的行动确实有点冲动。

何况孙医师的确道德高尚,身为长期涉略官场的老油条的他知道,对这类人士致歉不仅不会失面子,还有可能增加自己的风度和魅力。

当百姓看到县长终于为孙医师正名并表明歉意时,他们内心的疑虑烟消云散。

即使有许多人心头还余悸未消——尽管表面目的已实现,但他们追求最终结果的愿望仍然是遥不可及——此时,他们也不敢显露出不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毕竟他们已经失败了一切,此时能够保命已经相当宝贵了。

同时,在场的一旁的军士也接到了杨论的暗语暗示,开始往外赶群众。

因此,即便有几个渔村的居民还担心胡珂和尚的命运,也只能黯然神伤。

随着所有村民从县署的大门撤出后,杨论依然屹立于高台上,原本微笑送行的神情在心中浮现的歉意和无奈的影响下,逐渐变得严肃起来。

当县署的大门完全合拢,那一刻,杨论的表情立刻凝重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