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急切地寻找竹简之际,李斯匆匆忙忙地走到荀子面前,满脸关切地问道:“老师啊,这么多年过去了,您的身体可还像从前那般硬朗?”言语之中流露出对恩师深深的牵挂之情。
只见李斯略带愧疚之色,接着说道:“弟子我如今在秦国为官,整日忙于政务,实在难以时常前来临淄看望您老人家,这都是弟子我的过错!”说罢,他不禁微微低下了头,似乎自责不已。
然而,荀子却面带微笑,轻轻地摆了摆手,宽慰道:“老夫的身子骨还算结实,无病无痛的,你就不用太过挂念。倒是你,在那秦国实现了你的抱负了吗?”荀子的目光慈祥而温和,宛如春日暖阳般洒落在李斯身上。
听到老师的问话,李斯赶忙抬起头来,眼中闪烁着自信与坚定的光芒,回应道:“承蒙老师关心,弟子在秦国总算能够有机会施展自身所学,也算没有辜负当年老师的一番教导。”
此时,荀子微微一笑,淡淡地说道:“如此甚好,为师深知你这一生最大的心愿便是将满腹经纶和治国之才奉献给当世之君主。如今能得偿所愿,也不枉费你多年来的努力与付出。”
此刻,李斯已然成功地找到了荀子所言的那卷竹简。只见他小心翼翼地将其捧于双手之间,宛如捧着一件稀世珍宝一般,缓缓地朝着荀子所在之处迈步而来。
在这段并不算长的路程当中,身形文弱、手无缚鸡之力的李斯,全然没有觉察到正藏匿于那高大书架之后的秦然。或许是因为此刻他的全部心神都已被手中的竹简以及即将要面对的荀子所占据。
终于,李斯来到了荀子的面前。然而,站定之后的他却显得有些犹豫不决,似乎心中正在经历着一场激烈的挣扎。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像是下定了决心一般,深吸一口气,然后张开嘴巴准备说话。
“老师...韩非之死,弟子着实无能为力!”李斯的话语刚一出口,便带着深深的无奈与自责。紧接着,他继续说道:“新郑之乱,彻底激怒了秦王。”
李斯的目光微微低垂,仿佛不敢直视荀子那锐利的眼神,接着又道:“秦王盛怒之下,赏赐了一杯毒酒,并责令弟子务必亲自将其送到韩非的面前...”。
讲到此处,李斯的声音开始变得略微颤抖起来,其中更是隐隐夹杂着一丝难以抑制的悲泣之意。
“最终....韩非兄就这样惨死于弟子之手啊!”李斯的话音未落,泪水已是顺着脸颊潸然而下,那悲伤欲绝的模样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而这一切,全都落入了藏身于书架之后的秦然眼中。看到如此情景,即便是一向对李斯心存疑虑的秦然,也不由得在心底暗暗赞叹起李斯这精湛无比的演技来。
荀子静静地凝视着眼前有些自责模样的李斯,沉默了许久都未曾开口说话。
要知道,在荀子这样一身浩然正气的人面前妄图说谎,简直就是痴人说梦,只需一眼便能轻易识破。而李斯对于自己这位老师的能耐自然也是心知肚明。
因此,他所说的话语之中,十句里足足有九句都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唯有最后的那一句,才是半真半假、真假参半。然而,这其中隐藏的玄机却并非所有人都能洞察得到。
不过,悄悄藏匿于暗处的秦然却是心中有数。从李斯的陈述来看,其所言大体上并无任何差错之处,但唯有一个关键要点存在问题——事实上,李斯内心深处根本就不希望韩非能够存活于世。
这才是最主要的。
否则的话,凭借秦王对于韩非才华的极度推崇,如果再加上李斯能够从中委婉地劝谏一番,那么韩非其实完全有可能逃过一劫,得以保全性命。
只可惜,李斯竟然欣然接纳并默认了这一切的发生,丝毫没有出言相劝之意。
“罢了罢了,事已至此,此事已然过去了如此之久。”荀子无奈地叹息一声,缓缓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