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经济流通(1 / 2)

裴山县,大窑村一所普通的民宅内,“咯吱咯吱”的声音响个不停。

数十名名肤色黝黑的妇女或是聚精会神的踩着纺车,将一根根棉线.麻线缠绕到那个大锭子上,或是腰上束着带子,脚踩织机手持一柄木梭,在她们娴熟的动作中,木梭上下翻飞,经线与纬线开始交合,缓缓形成布匹的模样。

此处便是一家民间的纺织作坊,规模很小只有三十来个人。

不一会,从门口进来一名生着鹅蛋脸的清秀女子,手里还抱着厚厚一沓蓝白相间的粗布。

此女名叫胡彩娥,乃是隔壁的罗庆县人士,此前曾就职于那里的岭南纺织厂,后因对厂内纺车做了少许改动后致使产能提成了一截,大喜过望的厂主便赏了她十枚银元,当地县令有意树立典型,亦赏了同样的数目。

胡彩娥领到这二十银元的巨款后自然是兴奋不已,要知道这些钱足够一家人用上数年之久。

她先是花了六元买了一头耕牛,然后用三元给哑巴大哥成了亲,剩下的则存进了思明府的龙兴银行。

前段时间,听说裴山县这边在搞什么“扶持民间创业”,这胡彩娥心思一动便跑到衙门与众人一块去看热闹。

县令大人表示,此举是为了鼓励百姓积极从事什么手工业和制造业,为此,龙兴银行专门拨下了一笔款项,用以给想要投身工商业的百姓贷款,只要能拿出项目方案并且通过审核,便能从银行那边领到一笔数额不等的款子。

大伙一听还有这种好事,顿时来了兴趣。

实际上,自从保乡军全面开展摊丁入亩的农税改革后,广西的老百姓不但负担大大减轻,许多人也终于能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了。

要知道以前在大明统治那会,税是按人头收的,甭管你有地没地,财产多寡,都得缴一笔不菲的丁口钱,其他苛捐杂赋就不用说了。

如今,这丁税早已被大将军取消,转而收取的是天税,即谁的地谁缴,老百姓再也不用一辈子都跟耕田捆绑在一起,拥有了一定程度的自有,尤其是对于那些无地.少地百姓来说,这简直就是亘古未见的天大仁政啊。

胡彩娥在了解完这个政策后十分开心,她的心思一向活络早就有单干的打算了,只是苦于囊中羞涩。

那剩下的十二枚银元虽然不少,但要是想搞个什么作坊却是杯水车薪。

买工具.雇人,这都是需要花钱的。

回去之后此女花了四十文买了一只土鸡,然后登门拜访了一位能识文断字的“秀才”,也就是私塾先生,请求其为自己攥写了一份所谓的项目方案。

即欲将从事的行业,以及具体内容和计划。

胡彩娥的打算是干老本行,也就是纺织业,别的东西她也不懂,这玩意的话毕竟自己在岭南纺织厂也干了大半年,还是比较熟悉的。

再一个,布匹这东西的前景很好,永远不愁卖,保乡军和各大布商那边可是一直在收购的,利润也比较可观。

借助这份策划书,此女顺利的从龙兴银行贷到了二百元的款子,并且三年内还上的话是可以免息的。

拿到钱之后,胡彩娥连忙请木匠打造开始打造纺机.织机,随后将作坊选址定到了裴山县大窑村的表姨家,只需付上少量的租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