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在规划时说道:“通过分区管理,我们可以监测每一种生物的活动轨迹,确保它们的数量处于平衡状态。一旦某种生物过度繁殖,我们可以在受控环境中调节它们的数量。”
在上海基地的一处专用实验室中,诺亚和团队准备对恐龙的DNA进行激活。这个过程要求极高的技术,他们将恐龙的DNA注入胚胎,并在特制的孵化舱中进行培育。每一只恐龙在孵化的过程中都被精密的仪器监控,确保它们的生长状况稳定。
安妮在孵化舱旁观察着第一枚恐龙胚胎,兴奋地说道:“它的细胞开始分裂了!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时刻,地球将见证远古生命的重生!”
与此同时,团队开始从基因库中选取其他适合重塑生态的物种。小型哺乳动物、鸟类、昆虫等逐步被引入实验生态园,并在上海基地的生态园中进行试验性培育。诺亚观察到这些生物逐渐形成了简单的食物链,植食性动物被捕食者控制数量,而捕食者的数量也通过食物资源进行自我调节。
随着恐龙复苏实验的消息逐渐传播开来,公众对此充满好奇与期待。许多人从未见过恐龙,甚至无法想象这些巨型生物的存在。一些复苏者在会议上表示:“复活恐龙将是一次伟大的成就,但我们是否能控制住这些庞然大物?”
一名年轻的克隆人更是对恐龙充满向往:“我希望有一天能亲眼看到恐龙,这是我们接触远古地球文明的绝佳机会。”
在生态园中,复苏的物种逐渐适应了环境,形成了一条基本的生态链。昆虫为植物授粉,植食性动物以植物为食,而捕食性动物则帮助控制植食性动物的数量。恐龙的幼体在实验园中逐步长大,成为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捕食者。
但并非所有物种都能顺利适应新环境。部分小型哺乳动物难以找到适合的食物来源,导致数量急剧减少。诺亚团队随即调整了生态系统,为这些物种提供适当的资源,帮助它们度过适应期。
在一次实验中,一种快速繁殖的草食性昆虫突然数量激增,导致大量植物被啃食,生态园内的植物开始萎缩。诺亚紧急召集团队开会,讨论如何应对这个突发事件。
张衡提议:“我们可以引入一种天敌来控制这些昆虫的数量,保持植物的平衡。”
诺亚点头同意:“好,我们将加强对草食性昆虫的监控,及时调整生态园内的物种比例。”
随着恐龙研究的逐渐成长,团队开始注意到它们在生态园中占据了大量的食物资源,导致其他捕食性动物的数量受到威胁。安妮观察到这一问题后,提出了分区隔离的方案:“我们可以在生态园内设立一个专门的恐龙区域,避免它们对其他物种造成影响。”
诺亚点头表示认可:“恐龙虽然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但我们需要确保它们的活动范围不干扰其他物种的生活。”
经过数月的努力,第一批恐龙在生态园内成功复活并开始繁殖。它们以植食性恐龙为主,同时还引入了少量食肉性恐龙,用以控制植食性恐龙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