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英儿家收花生(1 / 1)

英儿家的花生在这个季节也迎来了令人欣喜的好收成。那一株株花生苗下,藏着饱满的果实,仿佛是大地给予英儿一家的珍贵馈赠。

这天清晨,东方的天空才刚刚泛起鱼肚白,英儿、国华以及婆婆就早早地来到了那片离家比较远的地里扯花生。这块地位置偏僻,往返一趟着实耗费不少时间,所以家里人特意带了些窝窝头和开水,打算中午就在地里将就一顿。他们计划着把花生直接在地里摘好,然后再挑回去,这样一来,花生苗就可以晾晒在地里,等干了之后再挑回去,能节省不少体力呢。

公公早起后,就坐在堂屋门口的小板凳上,慢悠悠地抽着旱烟,时不时地发出阵阵咳嗽声。家里人出门干活的时候,也没人询问他要不要一起出工。毕竟他身体似乎不太舒服,也就留在家里休息了。

漫长的一天过去了,到了晚上,一家人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缓缓地走回家中。然而,让大家感到失望的是,公公居然连晚饭都没做。英儿心里虽然有些生气,但她什么也没说,默默地拿起洋火,准备动手做饭。不料,公公的幺蛾子又来了。他躺在床上,不停地呻吟着,声音在寂静的屋子里显得格外刺耳。英儿一听,顿时急了,连忙对正在喂鸡的国华说道:“国华,快去看看爹,是不是哪里不舒服了。”国华却不以为意地回答道:“你没来咱家的时候就经常这样,我和娘出去上工了,他一个人在家啥也没干,不好意思,就装病。”英儿皱了皱眉头,说:“没啥娘在里面了,真有不舒服会叫我们的。”累了一天的婆婆,回家后也没喝上一口热水,马上又对老头子嘘寒问暖起来:“老头子,咋了,哪里不舒服了?来,我给你揉揉。”英儿听了国华的话,还是不放心,又叮嘱道:“那你留心这点,万一有不舒服,就去叫医生。”说完,她又继续在厨房里忙活起来。

“我好多了,饭好了没,我今天中午就吃了一个冷馍馍。”公公的声音从房间里传了出来。好脾气的婆婆也忍不住埋怨道:“就给你留在灶上的啊,你不知道烧把火热热啊。”“咳咳咳,我浑身都没劲啊。”婆婆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道:“哎,我去给你端饭。”说完,她来到灶间。此时,稀粥已经熬好了,英儿又在忙活着从坛子里抓一些泡菜。看到婆婆出来,英儿忙问:“爹没事吧?”婆婆摇了摇头,说道:“没事,就折腾我了,都折腾大半辈子了。”边说边在锅里给老头子盛粥。“娘,只能将就吃泡菜了,晚上来不及去地里摘菜。”英儿有些愧疚地说道。“好好好,有泡菜就好。”婆婆回应道。“怎么就吃泡菜啊,我这胃里本来就酸酸的。”公公不满地嘟囔着。“你可别吵了,你想吃啥,下午不知道去菜园里摘一些啊。”婆婆也有些生气了。“我不是没力气吗,你个老婆子也嫌弃我啊。”公公说完,呜呜地哭了起来。“哎呀,你就将就吃啊,我明天就给你摘菜回来,我今天挑了好多嫩花生,我明天给你煮,好吧。”婆婆耐心地哄着老头子。老头子这才又张开了嘴。婆婆看到老头子不哭了,又开心地说到:“今年沙地里的花生可好了。”老头子听了,脸上露出一丝得意。“你说这媳妇读过书就是不一样啊,她说种沙地花生好,果然比去年多收一半呢。”公公却不屑地哼了一声。“嗯嗯,还是你的主意出得妙哇!肯定是你让挑去的鸡屎灰起了大作用呢。”婆婆满脸笑容地说道,那笑容如同春日里绽放的花朵,满是喜悦与欣慰。

“那可不是!这鸡屎灰可是好东西,肥力足得很。”公公的语气里带着一丝得意,此刻的他仿佛已经忘记了之前的不适,眼中满是对丰收的喜悦和对鸡屎灰功效的认可。他一边说着,一边微微扬起下巴,仿佛在向家人展示自己当初同意使用鸡屎灰的明智之举。

吃完饭后,婆婆伺候完公公,这才缓缓来到堂屋,和儿子儿媳一起吃饭。英儿关切地问道:“爹,没事吧?”婆婆连忙回答:“没事,睡下了。”英儿轻轻点了点头,说道:“那就好。”随后,她又转头看向国华,认真地安排道:“这花生明天一早还是得淘洗出来,国华你早上就去淘花生,我和娘先去地里啊。”国华用力地点了点头,回应道:“嗯嗯,媳妇,我早点起床淘,说不定还能赶上和你们一起出工呢。”国华用力地点了点头,回应道:“嗯嗯,媳妇,我早点起床淘,说不定还能赶上和你们一起出工呢。”英儿看着国华,目光中满是温柔与欣慰。虽然每天的生活都被劳累填满,公公也时不时地闹出一些幺蛾子,让人心生烦躁,但每当看到眼前这个勤劳踏实的男人,英儿的心中便涌起些许安慰。

就这样忙碌地收了三天,英儿家的花生总算是从地里都收回来了。这天早上国华半干的花生挑到场院里,然后就去挑水了,英儿则开始把花生均匀的铺开,看着满场院的花生,英儿满心欢喜地开始规划起来。和在一旁坐着抽旱烟的公公说:“爹,你看今年花生收得多好啊,我已经打听好了花生今年买1.5一斤呢,等花生卖出去后,咱家就请两个石匠把家里那两个猪圈好好修缮一下,再捉几个小猪崽回来养。这样应该明年年底就可以卖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然而,公公听了英儿的计划后,却皱起了眉头,满脸担忧地说:“这猪不好养吧,你三爷养了两头,快到一百斤的时候就病死了,一年的收成都搭进去了,把你三娘气得差点咽气。依我看那,把这花生留下一半,我们也可以改善一下卖掉一半,家里坛子里的泡酒也快见底了,还有这烟叶抽着怪呛,我看你大爷抽的那烟丝可美着呢。”说完,公公美滋滋地想着,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喝着烧酒、抽着好烟丝的惬意场景。感觉到英儿半天埋头理花生没有回应,马上又改口道:“当然国华和你也应该增加一点营养,吃点鸡蛋啥的补补,快些给我抱上个的大孙子。”

英儿听了老公公的那番话后,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一方面,她着实觉得公公的眼光太过短浅。她去赶场的时候,可是亲眼看见附近好几个村子里有不少人家赶着200多斤的大肥猪去卖呢,而且从交谈中得知人家靠养猪攒下了不少钱呢,甚至都已经在筹备着修建砖瓦房了。而对于养猪这件事,英儿自小就跟着奶奶和母亲,在她们身上到了不少的经验。反观公公,他已经许久未曾出过门了,对于如今社会的飞速变化,他根本无从感受。然而,英儿也明白,若是就这样直截了当地把这些想法告诉公公,公公肯定会认为她是在逞能,而且自己的话也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恰在此时,国华挑着水回来了。英儿急忙把国华拉到一旁,轻声说道:“我跟爹说了咱们养猪的计划,可他不同意,担心会像三爷家那样,猪养到快一百斤的时候就病死了。”接着,英儿又把公公的那些打算详细地告诉了国华,“他咋啥事都只想着自己呢?我找他好好理论。”“别别别,我是让你劝劝他,可不是让你和他吵架。”“你赶紧想想有什么好办法能好好跟他说说,他平时还是比较听你的。”国华皱着眉头,挠了挠头,突然,他的眼睛一亮。只见他大步走到公公面前,提高音量说道:“爹,你还记得李洼村那个养猪场不?前两年我还去那里帮忙垒过猪圈呢。”“嗯,是有个养猪场。”公公微微颔首。“那个老板人特别好,我前几天专门去跟他学了怎么养猪,人家说了,只要把防疫工作做好,猪保准能顺顺当当的长到两百多斤。”英儿也赶紧在一旁附和道:“爹,你可就别操心了,国华现在可是有经验的人呢。”公公听后,咳嗽了几声,缓缓说道:“好不容易收点花生,你们这又是请人垒猪圈,又是捉小猪崽,这不是把钱都给霍霍光了嘛。”英儿瞬间就听出了公公话里的意思,赶忙回应道:“爹,这垒猪圈的事儿我们就不请人了。我想我二哥中秋的时候应该要回来,到时候找他来帮忙几天,有他和国华两个人,肯定就差不多了。省下的钱就给您买酒把那坛子装满,还有那烟丝咱也买点尝尝哈。”听了英儿的话,公公紧锁的眉头总算渐渐舒展开了。“好吧好吧,就按你们说得办,我也懒得管了。”这时,国华满脸疑惑地小声问英儿:“你咋啥都满足他呢?这样一来,花生除了留作种子,怕是要全部卖完了才够呢。”英儿轻叹一口气,无奈地说道:“哎,余下一半是不可能了,最多也就余下几斤给他下酒。到时候再慢慢周旋呗,慢慢哄吧。”这公公不哄可不行啊,要不然他就在院子里大吼大叫,说儿子不孝,到时候惹来村里人看笑话。英儿在这个家里就是如此,她不仅要精心安排一家人的生活,自己每日劳累不堪,还要忍受公公的自私和不讲理。生活的重担和复杂的家庭关系,让英儿时常感到疲惫,但她又不得不坚强地面对,为了这个家的未来而努力奋斗着。

转眼间,中秋节悄然来临,英儿一想到要回娘家,心中满是欢喜。然而,她却苦恼着没什么东西可以带给母亲。还好,前些天赶场时,国华早早就让她准备了一包芝麻饼。不然,她还真不知道该给母亲带点啥。虽说她明白,只要自己回去,即便两手空空,母亲也会很高兴,但总不能真的啥也不带,那样实在说不过去。她和国华走了十多里的山路,终于快到村口了。刚刚转过前面的一道弯,便看到前来迎接自己的弟弟妹妹。他们老远就喊道:“五姐,五姐!”英儿慌忙跑了几步,六妹辉儿也急忙跑过来,拉着五姐不停地说:“五姐,你这回可是好几个月没回来了,娘在家整天念叨你呢。你看,你都晒黑了。”

英儿看着朝自己飞奔而来的弟弟妹妹,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她加快脚步迎上前去,一把拉住了六妹辉儿。

“辉儿,姐姐也想你们呢。这几个月家里都还好吧?”英儿关切地问道。

“好着呢,就是娘天天盼着你回来。”辉儿紧紧拉着英儿的手,脸上洋溢着喜悦。

一旁的弟弟杰儿也凑了过来,笑嘻嘻地说:“五姐,你可算回来了,娘做了好多好吃的等你呢。”

英儿笑着摸了摸弟弟的头,转头看向国华,国华正微笑着看着他们。

“走,咱们赶紧回家,别让娘等急了。”英儿说着,拉着弟弟妹妹往家的方向走去。

一路上,辉儿不停地说着家里的琐事,英儿认真地听着,时不时地回应几句。她看着熟悉的乡村景色,感受着微风的吹拂,心中满是感慨。几个月没回来,这里的一切似乎都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又让她觉得格外亲切。

不一会儿,他们就来到了家门口。英儿远远地就看到娘站在院子门口,焦急地张望着。她的眼眶瞬间湿润了,快步跑向娘。

“娘!”英儿声音有些颤抖。

“哎,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娘慈爱地看着英儿,拉着她的手,“咋黑了这么多,在婆家累坏了吧。”

“没有,娘,我好着呢。”英儿把芝麻饼递给娘,“国华前几天赶场的时候特意准备的,给您带回来尝尝。”

娘接过芝麻饼,眼中满是欣慰:“回来就好,还带啥东西。你们在婆家日子也不宽裕,以后可别破费了。”